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龙应台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大帮人去海边玩,大家坐在咖啡座看海,过了一阵儿,一位妈妈问自己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可以想见,女儿跟着妈妈去了 。 这时,龙应台也想去,起身时也问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菲利普同样的问题,得到孩子的反问:“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并由此引发孩子的一系列有条有理的诘问 。
从龙应台的文章中,我们随处可见她对东西方教育的对比和反思 。 如,龙应台得知儿子要来上海做暑期实习,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来,想象着自己能带领孩子去认识中国,母子三人能快乐地度过一个月的幸福生活 。 但孩子毫不犹豫地驳斥了母亲的提议: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我要自己去探索、发现 。 ”

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文章插图

从“妈妈→孩子”与“孩子→妈妈”的方式对比中我们反思发现,中国父母育儿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干预太多、问询太多、包办代替太多,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太少 。 结果导致,我们的孩子很少有对自己比较清晰、成熟、理智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在心理上大都像一个无法完全“断乳”的孩子,总想着依赖一下父母 。 很多的啃老族、月光族、拼爹拼妈族等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
这样长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长成为大人,但他时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时刻搀扶依靠的“拐杖” 。 可笑的是,这根拐杖大都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而是被父母强加的(即使孩子四肢健全,完全不需要拐杖) 。 这样的过程,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 。
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文章插图

科普: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将狗关入笼子里,先给予一个声音刺激,然后再给狗以难受的电击,通过这个过程观察狗的反应 。 狗因为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一开始,他还会做一些尝试,但多次实验之后,在给予声音刺激之后先打开笼门,然后给予电击,结果发现:狗不但不逃走,相反还不等电击出现,它就先倒在地上了,并开始呻吟和颤抖 。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可以逃避的呀,为何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呢?这是因为,狗在多次的尝试过程中,学习到了这样一种经验:“既然不能控制,为什么要试呢?”事实上,不仅是(狗)动物如此,人也是如此 。 他们若相信了在某种情境下,自己的行动(如躲避行为)无法导致某种结果(避免被电击),就不会再去做可以使他们免除不愉快或痛苦的行为(即,会坐等电击的到来) 。
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对孩子干预过多,养成孩子“习得性无助”,其实就等于从精神上把孩子给“杀”掉了 。 你眼前的乖孩子,再不是真正的他自己,他们的自由和创造力被遏止、被杀死了 。
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文章插图

衣食住行都包办的父母,养出依赖、自私的孩子
【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游乐场内,孩子开心地玩着玩具或到处探险,大人一会儿跑来问一遍“宝贝,你饿不饿?”“乖乖,你要不要喝水?”一会儿又过来阻止孩子:“玩那么久,肯定累了,到边上休息一会儿再玩 。 ”说着丝毫不顾孩子一脸的意犹未尽与语言上的反抗,就强行将孩子拉到一旁休息,等大人觉得够了才能再次去玩 。
父母所作所为,向孩子表达的是:“我是爱你的,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 ”探究其潜台词,不难发现:“我对你是不放心的,我需要替你安排好一切 。 ”
我要不要上厕所,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文章插图

这样做剥夺的是:孩子对自身和他人的感知觉察能力;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习得这样的无助观,“我不需要想/做,交给妈妈就好 。 ”“妈妈说的是对的,听她的就好 。 ”
需要警惕的是:在大人为孩子懂事听话乖巧高兴不已的同时,其实已经将孩子的“自我发展”完全揽了过来 。
长此以往,等于大人一个人背上了两个人的债,孩子呢,不仅没有独立自我,还可能发展为不懂感恩、自私自利 。 如,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起床要妈妈叫、衣服要妈妈穿、书包要妈妈准备好,作业要妈妈盯着写、专业要妈妈选……若是哪件事妈妈没有考虑到,孩子万万是自己不愿去想的不会去做的,甚至他会觉得:“这是妈妈的责任,不是我的,她需要为我的事负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