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不等于放任孩子,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

我们这一代父母 , 可以说是在规矩和管束中长大的一代 。



在我们小的时候 , 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忙 ,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我们的感受 。 除了去公园 , 很多孩子几乎没有和父母共同游戏的体验 , 更别说平等对话、心灵沟通了 。 这造成了我们这代人对爱的渴求 。 我们似乎格外希望得到关注、认可、体谅和爱 。

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 , 这种期望被转嫁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 。 这也造就了新一代父母自省能力强、关注孩子感受、乐于尊重孩子、善于学习的特点 。 当代教育畅销书 , 《接纳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慢养》其实也迎合了我们内心的渴望 。

当我们经历9个月的期盼 , 第一次看到那个神奇小生命的时候 , 便情不自禁地投入了进去 。 要给孩子一切的爱 , 一切能够给予的最好的 , 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 最初的生命是脆弱而美好的 , 需要在我们的倾力呵护下成长 。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 发生了立体式的发展变化 , 他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 , 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 , 有了自己的想法 , 甚至有了自己的小毛病 。

当孩子违反了规则 , 或者发生挑战父母底线的事情时 , 很多父母就会产生疑惑 。 这时候对孩子只是接纳和爱还可以吗?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什么时候应该呵护同情、什么时候可以置之不理 , 什么时候又要坚持原则加以管束?

由于事件的不同 , 处理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 为了孩子的成长 , 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学习 。 爱与管束之间需要平衡 , 我们要给孩子理智的爱!

爱孩子不等于放任孩子,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

文章插图


一则小故事:一碗粥


“晚饭时 , 妈妈给小螺号盛了一碗粥 , 孩子要求加点肉松 。

妈妈让小螺号自己决定要不要加 , 如果不好吃 , 也由他自己负责 。

小螺号同意了!加完肉松后可能真的不好吃 , 于是小螺号开始谎称肚子痛!

妈妈的判断是说谎了 , 就故意建议带他去医院看看 。

小螺号很逃避不愿去 , 于是母子开始谈话 。

首先妈妈想办法让小螺号承认自己骗了她 , 然后妈妈又告诉小螺号欺骗多次以后妈妈就不再相信了 , 同时问他等到他自己真的肚子痛 , 妈妈又不相信的时候可怎么办?肚子会不会很痛很痛?严重了会怎样?谁会最难受等等!

问完后螺号哥自己初步判断说谎多了大人不相信了 , 他自己会最难受!

为了巩固孩子说谎的危害 , 妈妈又提出讲个故事 , 就是咱们从小印象深刻的《狼来了》的故事!

最后 , 母子在“狼最爱吃什么”的问题中结束了争论 。 ”

针对这个案例我想说 , 选择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没有错 , 但妈妈可不可以考虑给儿子一个更正的机会呢?每个人都会犯错 , 这种几率还挺大的 。

如果这类“选择错误后果严重”的经验多了 , 孩子会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选择的权利呢?

学习变通也许也是不错的处理方式 。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是好的 , 在做决定时考虑后果 , 谨慎对待也是好的 , 其偏重的程度得看是什么事儿 。

如果是碗粥 , 那么保护孩子勇于尝试探索的欲望更重要 , 儿子不想喝 , 妈妈帮忙“一起”喝掉 , 让儿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 对妈妈的宽容充满感激 , 也许更好 。

而且在与3岁以前的孩子沟通的时候 , 语言要尽量简单直接 , 一次不要太多内容 , 也不要拐着玩儿说话 , 孩子真的听不懂 。 什么事儿就是什么事儿 , 避免啰嗦 , 避免跑题 , 免得以后孩子对和爸爸妈妈的沟通产生恐惧 , 而沟通到最后也忘了最初的目的 。

把孩子当成孩子吧 , 他的确还只是个孩子呢 , 为了一碗粥那么较真干嘛!

像吃饭、穿衣、帮忙做家务这种孩子自主选择的类似事件 , 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孩子自己做事 , 都有一个学习和熟练的过程 。 一开始孩子都可能做不好 , 但成长本身就是个试错的过程 , 在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 获得了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 , 在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成长 , 渐渐独立 , 这不正是爸爸妈妈们喜闻乐见的么!

另一则小故事:要坚守原则的那些事儿


“桃子3岁半了 , 早上起床的时候会发脾气 , 晚上又不愿意早睡 , 有时候已经很晚了还想吃零食 , 睡前又不愿意刷牙 , 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没有节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