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怎么样的(美团)


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上各选手正在赛出风采 ,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美团点评和饿了么口碑 。
合作后的饿了么口碑和美团点评打起擂台 , 平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两方同是以外卖为核心 , 兼到店和酒店业务 , 正赛到高潮 , 各有千秋 。尤其是在到店业务方面 , 2017年口碑市占率大于美团点评 , 而外卖方面始终是美团独领风骚 。
口碑虽然背靠阿里巴巴这座大山 , 但是从商家和流量等数据情况来看 , 并不占有什么优势 。而且美团也不缺资金 , 从成立至今 , 完成了十一轮的融资 。双方发展目前以外卖为主 , 但是外卖这行依旧是薄利多销的产业 。看似生意火爆 , 但是据创始人王兴表示 , 美团曾一度亏损高达1155亿元 。
2020年是转折点 , 据每经AI快讯 , 3月26日 , 美团2020年净利润47.1亿元人民币 。
而口碑饿了么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亦是如此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三个月 , 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营收83.48亿元 , 较上年同期的75.84亿元增长10% 。但是财报透露 , 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业务仍然没有盈利 , 但是亏损在下降 , 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
但是 , 作为2011年成立的口碑 , 可以说是美团的前辈了 , 如今屡屡被拿来和后辈比较 , 似乎还一直在输 , 那么原本能有无限发展的口碑是怎么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的呢?又为何屡遭边缘化 , 又被看重 , 它的价值和难处又在哪里呢?
1、阿里重视本地生活赛道 , 口碑为何却屡坐冷板凳?
阿里一直不愿意放手本地生活服务赛道 , 从投资美团到重写口碑历史就看的出来 , 它对于本地生活服务有相当深的执念 , 而口碑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版块最关键的一环 , 却屡坐冷板凳 , 不由得引人费解 。
在李治国的口碑网时代 , 当初也是被阿里看好和重视的 。但是口碑的定位老是摇摆不定 , 从分类信息到房地产 , 再到本地服务 , 终究竹篮打水 , 错过发展的良机 , 被后来的企业给了重击 。再到后来和雅虎的合并 , 众多不适应感让它慢慢走到下坡路 , 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
这也难怪阿里会扶持美团的发展 , 那时 , 美团在经历千团大战 , 2011年 , 正是依靠阿里领投的5000万元美金 , 成为幸存者 , 后来一度变成行业的领先者 。然而到了2015年 , 美团和大众点评结合 , 也意味着和阿里的关系彻底崩盘 。同年 , 阿里重新投资口碑 , 来和美团打擂 , 并于次年收购饿了么 , 给自己壮大力量 。
口碑被重新看到 , 却好似阿里的“工具人” , 一度被边缘化 。口碑和美团有最大的不同是 , 美团是独立的 , 而口碑是依附阿里的支付宝和淘宝等的存在 。虽然是阿里抗衡美团的有利武器 , 但是并没有得到太大的优势性可以独立支撑阿里的一支 。
本地生活赛道一直是O2O的热门赛道 , 这些年来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 并且预计到2023年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 。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十亿元)/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 方正证券研究所
口碑和饿了么合并后从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围堵中也是不容易突围的 , 而且口碑似乎在口碑方面有自己的难题 。
2、口碑的处境
口碑的定位和美团高度相似 , 从各方面形成竞争关系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 , 美团自从和大众点评合并之后 , 共占据团购市场超过80%的份额 , 给饿了么和口碑造成巨大的压力 。
美团向来重视技术水平的研发 , 而技术研发驱动是它的本质 。早前在外卖收入还未进入爆发期的时候 , 美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就占到了收入的30% , 之后占比才有所降低 。他们的策略是通过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使用 , 来推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 最终与消费者和商家实现合作共赢 。
尤其是在2015年10月 , 两大巨头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 , 体量迅速壮大 , 并且衍生了到店的市场 。在2016年 , 美团调整餐饮业务的构架 , 从此外卖业务异军突起 , 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 占到收入的40.8% 。在随后的10月 , 再次完成架构调整 , 针对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个场景 , 逐渐形成本地生活服务的全面平台生态 。在2018年9月 , 美团顺利完成港股上市 , 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