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司马迁简介及资料)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司马迁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 。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 。禹门凿成,因有神龙宾看,大禹便于门上刻一"龙"字,遂称"龙门" 。每年三月,冰雪消融,几千条鲤鱼集于龙门之下,竞相跳跃,登上龙门飞暇升天,登不上的碰壁而返 。
司马氏为黄帝时期重黎氏之后 。重黎是兄弟俩,当年共工颛顼争正统,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石补天,颛顼命重黎二人“绝天地通”,重掌管天上三十三重诸神,黎掌管天下黎民百姓,从此人神殊途 。当然这是神话传说,按照世俗理解,重黎都是颛顼史官,专门记录百官(诸神)和百姓纷杂人事的 。
司马氏世代担任史官一职 。周室变乱,跑到晋国,晋室再乱,族人各奔东西,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便是入秦一支后裔 。司马迁祖上出了位名将,便是秦国蜀郡太守司马错 。秦亡汉兴,司马家族渐趋衰落 。
读书改变命运,自古已然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为了重振家族荣耀,遂潜心苦读,学天官(即祖上重的职业)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颁布招贤令,司马谈踊跃应诏,深受窦太后赏识,被封太史丞(太史令副官),“掌天官,不治民” 。不久升任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司马迁10岁,在老家熟读《春秋》 。《春秋》是孔子纂改?的一部历史书,意在伸张王权,阐明尊卑上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本书对司马迁影响极大,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好多事件和思想都用了《春秋》笔法 。少年时期的司马迁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并不养尊处优,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跟贫贱饥寒的小伙伴打成一片,深谙人间疾苦 。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司马迁随家迁于茂陵 。同时迁来的还有一位名震天下的道上大佬,名叫郭解,此公"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然而"关中贤豪(无论)知与不知,闻其声争相交欢" 。后来司马迁把郭解写在《游侠列传》中,并且评价:"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
司马迁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看上去庸凡平常掉进人堆找不见的大佬究竟哪来这么大魅力啊 。但是道上混,好像就是这种人才有魅力,《水浒传》中的宋江,便是又黑又矮的猥琐之相,近人杜月笙,长得也不咋地,都不会吹牛逼,可是偏偏有人跟着混啊 。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年),司马迁心怀大志,仗剑远游,"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跨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行程近三万里,历时近三年 。去了孔庙,"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祗回留之不能去" 。去了屈原纵身一跃的汨罗江,"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还去了韩信钻裤裆的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葬母,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死的,现实中的知识才是活的 。许多知识书本上并不记载,但却流传于乡里民间,需要我们去采撷,去整理,进行再创作 。自古以来的写作者都提倡“采风”,提倡“体验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 。司马迁在三年的游历中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未曾记载的见闻,比如汉高祖刘邦少年无赖,樊哙屠狗卖肉,张良给下邳黄石公提鞋,陈平跟嫂子不清不楚等等书本上“为尊者讳”的知识点 。
游山玩水还有个功能,便是开阔眼界,壮大胸怀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个人只有见惯了大自然的雄浑壮丽,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无用,从而产生谦卑自抑的心态,做个正常人 。否则便是井底的蛤蟆,罐子里的王八,整日看到巴掌大一片天,却胡吹大气,其实根本养不大 。宋代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其气充乎其中,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 。
所以大家(尤其年轻人)如若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尽量出去走走看看 。现在交通方便了,想去哪儿开上汽车,坐上飞机火车,“说走就走”,毫不费力 。出去了,才知人世间有无数精彩 。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司马迁始靠父亲荫庇,得仕为郎中,时年已经28岁 。西汉初年,青年才俊们出仕的主要途径为举贤良和举孝廉,两者都要从乡曲(基层)往上逐级选拔,选拔前提是需在基层积累起巨大声誉,得到乡里三老一致认可 。司马迁常年游历江湖,没在积累声望上下功夫,"长无乡曲之誉",没有基层经验,所以仕途上进展缓慢,只能凭借父荫入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