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贵妃 唐玄宗的皇后( 二 )



实际上在武惠妃死后,朝廷中正好是李林甫、李亨和杨国忠三足鼎立的态势,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自然不便于过早表态 。当这三股势力互相制衡时,朝廷的主导权永远在皇帝手中,他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那一方出现弱势,李隆基只需要做一些政治姿态,就能让政治格局重新平衡 。这种情况对于李隆基掌握朝廷大权是非常有力的,他根本没有必要亲自打破这个平衡 。如果他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则代表着他与杨国忠的势力捆绑 。这样一来李林甫和李亨的势力会人人自危,甚至联合起来反抗,对李隆基控制朝廷非常不利 。

从个人的意志出发,李隆基是对任何势力都不信任的 。王皇后及开元文官集团对国家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让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的巅峰,可李隆基仍旧一步步地将其废除或贬斥 。由此可见,李隆基心里皇权才是第一位的,皇后、太子、功臣都是他操纵政局的砝码 。这些砝码可以加到天平上,也可以被丢弃,这样看当时的政局变化如何 。可如果立了皇后,李隆基想要将这个砝码丢弃就要麻烦许多了,甚至会对自己造成反噬 。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权势,李隆基最好的操作就是对杨玉环宠而不立,让她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地位之中 。

在这种情况下,杨家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成为李隆基左右朝廷政局的政治打手 。如果杨家稍有逾矩,或者政局平衡的需要,李隆基就可以通过处置杨玉环来表明政治态度,以逼迫杨家回到自己的阵线上 。她的这种操作的手段非常精妙,在史料中有着典型的案例 。
比如杨玉环在天宝五年和天宝九年两次被遣送出宫,史书上说第一次是她妒忌别的嫔妃,第二次是她忤逆了旨意 。可是杨玉环具体做了什么,她妒忌谁,忤逆什么旨意,史书上却没有记载 。很多文人笔记对此多有猜测,各种花边新闻流传上千年,却没有一个存在实证 。

如此看来,这两件事要么发生过,但史书没有记载,要么就是根本不存在,李隆基欲加之罪 。从各种史料上推测,李隆基故意欲加之罪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从各种史料证明,李隆基的目的是为了敲打杨氏,让这个家族老老实实的为自己所用 。因为在天宝年间,杨氏在朝廷的势力是极大的,杨玉环的姐姐和哥哥们在朝中地位极高,就是公主遇到也要退避三舍 。史料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这说明杨氏当时权势熏天,就连李唐皇室的公主都不放在眼里 。这就意味着杨氏已经越过了李隆基的底线,对皇权控制朝廷产生威胁 。

李隆基两次将杨玉环送出宫,然后又派人迎回,明面上是处置杨玉环的过错,实际是敲打杨家 。只要杨家在政治上有所收敛,配合朝廷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李隆基就会既往不咎 。这种敲打实际上就个政治姿态,并不会对朝廷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果杨玉环是皇后,这种小动作就没什么用了 。因为皇后是按照国家法典册立的,任何处置都要经过朝廷的正规程序,处理起来既没有灵活性,也是牵一发动全身 。李隆基是利用杨氏来制衡李林甫和李亨,而不是完全相信杨氏,自然没必要给杨玉环封后 。

因此在册立杨玉环为皇后的问题上,李隆基也是多方考虑的 。从他的政治利益出发,后位悬空更有利于操作朝廷格局,自然不会立杨玉环为皇后 。如果杨玉环为皇后,太子又是李亨,这使得后位和太子发生对立,这将加大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可一旦这种内斗失衡,又同时牵涉到皇后和太子两个关键人物,李隆基将面对的是玩火自焚的结局 。所以他不立杨玉环为皇后是对的,也是对朝廷格局控制的需要 。而杨玉环本人只是政治筹码而已,是家族势力的标志物,根本没有政治主导权,当不当皇后也不是她说了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