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不及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什么意思

什么叫下里巴人不如阳春雪?)
(刘禹锡)
一、何为《竹枝词》?盛唐时期,诗人写诗唱歌,搅动天空,掀起诗歌创作的汹涌浪潮 。李白对乐府的借鉴,陈子昂淋漓的“诗风”,以及诗国之境,不断推陈出新 。
到了中唐时期,文人竹枝词兴起,被专家认为是“中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时代的反映,是盛唐至中唐诗人试图突破古体与绝对之间的藩篱的实践 。”
那么,竹枝词是什么呢?
支竹词,又名巴渝词,出自三峡民间,不假,犹如天籁 。它出自公元前11世纪巴人《唱给灵隐人听》的歌曲《王武定罪之歌》 。

(巴人)
巴人歌曲最早的史料是宋玉的《问楚王》 。
春秋战国前后,巴歌传到楚国都城郢时,大文学家宋玉对执政的楚王说:“郢有歌者,初称‘下里巴人’,属国者数千 。”
由此可见,这首巴歌非常适合老百姓,易学易懂,一经传唱,便会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隋代,民间宗教赋予了竹枝词祭祀的功能 。隋代杜太清在《纳粹编月令》中记载:“川中城镇,士女击鼓唱《歌》为鸡卜 。”(这个“蜀”其实指的是“巴”,据杜太清记载,是夔州一带的民俗)

在巴蒂(三峡地区)广为流传的“竹枝歌”是一种集体演唱的民间活动,不仅是为了人们和日子,也是为了一年中的民间活动,如端午节、重阳节、春播、秋收和冬藏 。
晚唐避乱入蜀的杜光庭《艺鹭记》记载,前蜀王颜干德在位期间,在嘉陵江与涪江交汇处的贺州(今重庆合川)有一场与神灵抗衡的民间祭祀:有一位年满六十岁的赵延女长老 。“每一次斗船、驱魔和歌《支竹词》都必须是第一名的冠军” 。
据《夔州府志》记载,唐代开州(今重庆市开县)的民俗“皆重田神,春刻木祷,冬用祭礼,邪巫击鼓拜河,男女皆唱《竹枝歌》 。”

二、刘禹锡翻新《竹枝词》唐代诗人刘禹锡,被权臣打击,贬夔州(今重庆奉节)为刺史 。他多次接触到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宋,并用心学习演唱,将其改编翻新为词,并在其中演唱:
瞿塘有二十个沙滩,据说自古道难行 。恨人心不如恨水,随便兴风作浪 。
它充分体现了刘禹锡对源于三峡民间的支竹词的偏爱,并为其所理解和欣赏 。
根据史料和巴蒂的民俗,竹枝词主要由夔州(巴蒂)的妇女组成,用来表达悲痛、辛酸、甜酸、爱恨交织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 。
中唐诗人古玉在《巴女谣》中说:“巴女骑牛唱《竹枝》,藕荸荠叶在河边 。不要担心黄昏回家,记住香蕉离开树篱 。”据说夔州女子在唱《竹枝》时,还会插入“竹枝”“女儿”等呼应语,加重悲痛,渲染情绪,在民间也有“女儿歌”之称 。

我们今天在唐宋民间所看到的《支竹词》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古老的原汁原味,感受不到刘禹锡当年在巴蒂所听到的铿锵、凄清、叹息的韵味,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人们的苦难、饥饿、愤怒和悲痛,但多为“情歌”等,这也让一些专家认为:唐代的民间竹枝 。
鲁迅先生说:“唐代的支竹词、六枝词等 。,原本是匿名创作(民间),经经书收集打磨后流传下来 。这种擦亮剂流传了下来,但不幸的是,它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的面目 。”

鲁迅先生是对的 。这些民间艺术,经经书“打磨”后,不再属于贫苦的民间人士,题材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而且,文人不能与生活在底层的穷人分享共同的情感和愿望 。诗人虽然写了一些描写民怨的“支竹词”,但更多的是浪漫和快乐,如“江水平杨柳绿,廊江歌” 。(这就像一些当代诗人,坐在舒适的房间里,当然是自由地歌唱)
但我们还是要肯定,以刘禹锡为首的诗人创新了民间艺术,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乡土风情,继承和借鉴了民歌,改革了支竹词,“听了巴蒂的话,才知道风是怎么变的” 。
可以说,刘禹锡对巴人竹枝词的改造,使“竹枝词”介于民间竹枝词与“七大奇景”之间,“唱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琐碎和幽默都可以包括在内,多以幽默为主”,留下了一些民间唱腔的余味 。

(杜甫)
三、杜甫与《竹枝词》清代人杨继昌在《国朝诗话》中说:“竹枝之体,宜平而浅而深,宜俗而雅,太潦草则失,成书则谬 。”
但是,刘禹锡不会是第一个向竹枝词学习的人 。
据史料记载,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开始,为了避免天下大乱,杜甫一家离开成都,乘船东渡,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宜宾)、禹州(今重庆)等地,在好友琼南守将白茂林的帮助下,由夔州迟佳迁往夔州 。这首无拘无束的巴蜀民歌让投靠夔州的杜甫印象非常深刻,于是“万里巴渝乐,三年满耳”,“竹歌不好,画歌莫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