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谁写的 易经是谁写的,什么时候?( 二 )


那么,《周易》“经”与“传”两大部分的内容和关系是怎样的呢?
“经”的部分,一般称为《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其中,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分别包括卦象、卦名,以及解说卦象、爻象的文辞 。“传”的部分一般称为《易传》,乃是以“经”为依据而作出阐述和借题发挥的言论,其理论性、哲理性和系统性皆比较强 。
《传》是为了对《经》进行阐述的,而《经》经过《传》的阐述,其含义得到显示,二者是密不可分,《传》以《经》为依据,而《经》借《传》显示更其意义 。
从《周易》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先有“筮”后有“卦”,没有“筮”也就没有“卦”,换言之,二者有着等同的意义 。“筮”是指古代用蓍草占卜,实际上是以术数方式来作占算;“卦”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
第三,《周易》卦的构成《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而这六个符号分成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而构成 。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
古人编了一个顺口溜能让人很方便的记住这八卦,这顺口溜是:
乾三连,坤六断 。
震仰盂,艮覆碗 。
离中虚,坎中满 。
兑上缺,巽下断 。
八卦符号是两两相叠的,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 。古人对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进行了区分,前者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如此一来,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便可以得一别卦 。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叠而成的 。从卦画来看,一个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为“内卦”或“下体”,另一部分称“外卦”或“上体” 。
由于八卦相重叠成为六十四卦,所以,常常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
为了让人方便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 。比如“天地否”,即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天山遁”,即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 。
《易经》
第四,《周易》每一卦的组成《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其一,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符号组成,如坤 。
其二,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名称 。
其三,卦辞,即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 而卦辞是对一卦六爻的说明 。
其四,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而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 。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
八卦
第五,卦爻辞的结构《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以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判断吉凶祸福 。
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并借此来说明一个道理 。而所谓“断语”就是下判断,做结论,一般是用吉、凶、悔、吝等词来描述 。
《周易》卦爻辞之所以要用两部分来构成,其原因是为了占卜问卦 。在占问时,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一般是先看卦爻辞取象部分,表示占问者的处境,然后再看判断结果,以断吉凶祸福 。
卦爻辞两部分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其因必有其果,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卦爻辞两部分的因果关系并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其前因并不一定能推出其结果,但是,《周易》作者却认为是有其必然性的,卦爻辞中的隐语能适用于占卜吉凶,预测未来 。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的卦爻辞并非每一条皆是由两部分组成,有的卦并没有取象部分,是直接下断语的,比如,《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二卦《恒》,称九二,“悔亡”,并没有取象部分;而有的卦却没有断语,比如,第二十六卦《大畜》,称九二,“舆说輹”(车子与车轴脱节,指车子坏了),没有断语 。
以「乾」为例,其各项要素为:
乾,符号是≡≡(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