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皆兄弟英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 , 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 , 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 ,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 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四海之内皆兄弟英文四海之内皆兄弟】孔子门生中 , 子夏以“文学”著称 , 果然不负盛名 , 短短的一段话里 , 就出现了两句传之久远的成语—“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 , 及“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两句话似乎没什么连贯性 , 但因为是针对司马牛所说的 , 自然就还得从司马牛身上 , 去找寻蛛丝马迹 。
司马牛是宋国贵族 , 有四个兄弟 , 其中二哥司马桓魋 , 最受宋景公宠爱 , 既掌握宋国政权 , 也统领宋国兵马 。
宋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92年) , 孔子周游至宋国 , 与众弟子一同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 司马桓魋得知后 , 深怕孔子会留在宋国 , 便想杀害孔子 。他所派去的大军 , 将孔门正演练礼仪的大树给砍了 , 弟子们见状 , 皆惊吓地催促孔子赶紧逃离宋国 。孔子却不慌张 , 反倒对弟子们说:“天生德于予 , 桓魋其如予何!”老天已将传承道统的重责大任都交托给我了 , 司马桓魋即便握有大军 , 又能拿我如何!孔子的这股自信和壮志确实十分惊人 , 周游列国期间 , 无论遭遇任何迫害 , 孔子都从未惧怕过 。因为他很清楚知道 , 他是对上天负责;既如此 , 上天也会同样地负责保护他 。
杀不成孔子的司马桓魋 , 野心反倒更加高涨 , 一次邀宋景公赴宴 , 竟准备要在宴席上弒杀宋景公 。不料事迹败露 , 便逃往曹国;曹国百姓不容司马桓魋 , 只好又逃去卫国 。
司马桓魋叛变后 , 他的四个兄弟全都惧怕 , 逃离宋国 , 其中孔子的门生司马牛 , 则是逃去齐国 。司马桓魋尚未叛变前 , 便已经相当飞扬跋扈 。据《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二》载:

四海之内皆兄弟英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

文章插图
孔子在宋 , 见桓魋自为石椁 , 三年而不成 , 工匠皆病 。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 , 死不如速杇之愈 。”
才三十八岁的司马桓魋 , 为了替自己准备一口大石椁 , 竟动用三年的民力 , 不仅劳民伤财 , 还活活累死许多工匠 。孔子见了实在气不过 , 忍不住地骂道:“人死了还要这样奢靡地耗费人力物资 , 倒不如快点烂掉的好!”司马桓魁为何敢这样公然地欺压百姓?因为他太得宋景公宠信 , 握有宋国实权;久而久之 , 竟也不把宋景公给放在眼里了 。司马牛虽屡次劝说 , 也是无法逆转司马桓魋的恶行 。因此 , 他才会极其感伤 , 说:“人皆有兄弟 , 我独亡 。”
了解了司马牛的家世后 , 我们便可理解:他不是没有兄弟 , 而是因司马桓魋的叛迹已现 , 迟早大家都得遭到横祸 。想到此 , 他不禁悲从中来 , 而发出感慨:“每个人都有兄弟 , 唯独我 , 有也等于没有啊!”
一向极会劝慰人的子夏 , 见司马牛如此伤感 , 便想抚慰他 , 就对司马牛说:“我听说死、生这样的事 , 都是命中注定的;富贵与否 , 也是老天自有安排(担忧也是无济于事) 。君子只要专一地保存一颗敬畏的心 , 就能避免过失;与人相处能尽量谦恭有礼 , 无论走到那儿 , 全天下之人 , 也会愿意与你结交 , 而成了你的兄弟 。我们的责任 , 只在于自己是否真能成为一位有德的君子;又何需担忧有没有兄弟呢?”
子夏所以要如此劝慰司马牛 , 原因便在司马桓魋的叛迹早已相当明确 , 司马牛所担忧的 , 迟早都会实现 。所幸司马牛与他的兄弟完全截然不同 , 他不仅反对以下犯上 , 还在孔门里受到了很好的教导 。
司马牛唯一的缺点 , 就是个性过于急躁 , 说话从不知谨慎 , 太容易脱口而出 。孔子见司马桓魋已经如此横行 , 深怕过于毛躁的司马牛会祸从口出 。也担忧他虽心存良善 , 但养尊处优既久 , 说话难免欠缺思量 。孔子于是便教导司马牛 , 要实践仁德 , 就得“其言也讱” , 要尽量约束言语 , 不要轻易发言 。想想要办好一件事 , 是何其的不易啊!既是如此 , 岂能不谨言慎行?更何况司马牛的家世背景格外特殊 , 即便在宋国盛极一时 , 但却也是危如累卵 , 随时都可能遭到横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