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
板书: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 。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
3.熟读5、6、7段 。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 。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 。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 。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推荐阅读
- 齐人之福的典故 齐人之福用来形容什么
- 壳寡糖是什么东西
- 林志颖夫妇为大儿子庆生,他们一家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 关于国企三资企业 三资企业是指什么
- 给人之一印象的重要性 之一印象的重要性
- 马蜂蜇人之后马蜂会不会死 马蜂蜇人
-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弘历,真的是姓陈的汉人之后吗?
- 牧羊人之心3 15怎么玩 牧羊人之心1-15怎么过
- 以家人之名在哪里播出 以家人之名在哪里播
- 求一本重生小说,无异能,全凭借生前记忆,男主寡言痛苦失败的一生,跳楼自杀后重生,回到十多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