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上市了,但没上岸( 二 )



即便是登陆港交所,零跑也难以摆脱亏损的困扰 。
招股书显示,零跑汽车本次IPO募集资金约40%用于研发、约25%用于提升生产能力,约25%用于扩张业务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约10%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从比例上来看,有四成的融资金额进入到研发团队的口袋里,但从预估金额来看,仅有27.8亿港元(约25亿元)会投入研发 。
同时,零跑在招股书中也明确写到:我们计划继续投资于扩张销售及服务网络、研发活动、销售及营销活动、人才招募及国际扩张 。由于该等投资一般需要时间才能实现回报,我们预期于2022年录得重大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 。
不同于蔚来在服务体系上重金布局、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零跑的研发思路在新势力中当属“奇葩” 。招股书中,零跑反复提到“全域自研”——官方给出的定义是,自主研发智能电动汽车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中的所有关键软硬件 。
具体来看,零跑的研发并不是做“深度”,而是做“广度” 。
根据零跑提供的一张“自研自制的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版图显示:除了内外饰以及电芯以外,零跑几乎在所有板块都采取了大量自研 。其中包括像电机、减速器,连车灯系统都是自研的 。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新势力车企所提倡的是“全栈自研”,即把底层硬件生产交给第三方做集成,而车企掌控用户体验的软件算法和交互设计 。与零跑的“全域自研”的区别就在于,通过“全栈自研”可以让车企更多的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用户可感知的软件层面 。
零跑的“广撒网式”研发看似布局全面,但实际却是“蜻蜓点水” 。
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零跑汽车空有参数却没有领先性 。在招股书中,零跑将C01车型与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等热销纯电车型进行对比 。但在智能化配置上,零跑仅提到了自动驾驶功能的数量,零跑C01以23个功能数量,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等一众车企 。而实际情况却是,特斯拉3年前就实现的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零跑C11车型至今都没有推送给用户使用该功能 。
究其根本,零跑的“全域自研”模式短期内很难快速地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优势 。因为车企自研软硬件,要么对技术趋势有长远的判断,要么在上下游产业链有足够深的积累,像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蔚来的换电,无一例外都是扎得够深、够久 。但零跑所遵循的研发策略是,什么领域都做 。而结果就是,每一个领域都做得不够精 。

在招股书中,零跑还透露了开发增程式车型的计划 。按照“全域自研”逻辑,零跑这家专注纯电动车的新势力,大概率还要分出精力去研发增程系统专用的发动机 。这种“不务正业”的研发行为,在零跑身上屡见不鲜 。
此前,零跑还成立了杭州芯图科技,开启自研芯片之路 。目前已经量产上车的凌芯01采用28nm制程工艺,算力达到4.2TOPS 。但无论是工艺层面还是算力参数来看,凌芯01都不如专注芯片领域的供应商 。
此外,零跑还计划在2024年提供城市道路智能领航辅助功能,并且还有计划自研激光雷达 。要知道,小鹏、长城等车企从今年开始,就能逐步实现城市道路的高阶辅助驾驶,但零跑要等到两年之后才实现,严重的滞后性很难说服资本市场将零跑归到“智能汽车”的阵营 。
更严重的是,零跑这种一张大网铺开的研发方式,迫使其把卖廉价车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砸向了研发 。
2019至2021年,零跑研发开支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0亿元 。作为对比,同期蔚来为44.29亿元、24.88亿元、45.92亿元;小鹏汽车为20.70亿元、17.26亿元、41.14亿元;理想汽车研发费用分别是11.69亿元、11.00亿元、32.86亿元 。具体到2021年的研发占营收的比重看,理想为12.2%,蔚来为12.7%,小鹏为19.6% 。而零跑这边,居然达到了惊人的23.6% 。

实际上,零跑希望在保持高研发占比的同时,通过更多、更贵的新车型来提升营收能力 。根据招股书,零跑计划在未来3年内推出7款新车型,并且希望通过这些新车型逐步渗透到中高端主流市场 。但自下而上的路,并不好走 。

与零跑一样,想摆脱廉价标签的腰部新势力不在少数 。
比如,最近几个月经常占据造车新势力销量榜榜首的哪吒汽车,目前主销的车型是哪吒V(售价7.99万-12.38万元),其次是哪吒U(售价12.38万-20.18万元) 。但低端车型受限于成本,往往只能获得漂亮的销量数字,但对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和技术积累并无太多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