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百科常识( 四 )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 。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 。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
"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 。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 。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 。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 。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 。"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 。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 。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 。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 。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 。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 。名非名,非恒名 。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 。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 。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 。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 。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 。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 。"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 。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