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 少年工匠精神演讲稿精选范文( 二 )



锤炼甘于寂寞的耐性 。文艺创作是一场苦旅,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有所建树 。作家严歌苓说她写作是“自讨苦吃”,“一直到现在一天不吃点苦,给自己没法交代”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甚至嘲笑作家的这份痴迷、傻气,殊不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虔诚的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其间的孤独与寂寞便不再沉重,反而化作了一种云淡风轻 。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下,才会有尘世喧嚣中的默默耕耘,才会有众声喧哗中的清净自守,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问世 。
锤炼锲而不舍的韧性 。艺术创作要经历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 。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瓶颈、挫折,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就不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 。自媒体人罗振宇非常形象地用“死磕”二字来定义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又何尝不需要“死磕”精神呢?有了“死磕”精神,才会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深挖,才会有技艺上的日臻完美、纯熟后的推陈出新 。
锤炼淡泊名利的心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艺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文艺创作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更不能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期,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的提高,真正有情怀、打动人心的作品还不多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在相当多的剧作中,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冲动,却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显痕迹,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艺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都能够锤炼“四性”,塑工匠精神、讲责任担当,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何愁不能繁花似锦 。
少年工匠精神演讲稿篇3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 。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再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
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 。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 。从小,鲁班就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尊奉为木匠的祖师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
特别典型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回答说,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 。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 。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