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说到斯德哥尔摩效应 , 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 它源于1973年瑞典的一场银行劫案 , 两名罪犯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更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 , 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 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 , 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 , 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 , 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 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 , 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 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 , 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 , 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 , 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劫匪 , 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事件发生之后 , 被劫持者们匪夷所思的转变也引起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 并将这种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 , 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这种情结 , 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斯德哥尔摩效应】
那么 , 为什么会发生斯德哥尔摩效应呢?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 , 人的自我在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时 , 如果产生了难以承受其压力 , 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焦虑的产生便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用于调解冲突 , 缓和三种危险对自我产生的威胁的功能 , 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 比如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压抑、投射等 。斯德哥尔摩案件中的人质们 , 在面对随时都可能取其性命的歹徒时 , 无疑是非常恐惧的 , 这种恐惧当然会让自身产生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 也许在被劫持的前几个小时中 , 人质们还能够暂时的压抑自己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 期待警方的破门而入 , 但在长达130小时的囚禁中 , 人质们不得不与劫匪共同度过这段时光 , 为了让自己能够相对稳定地与劫匪共处 , 不至于崩溃 , 那么如何去面对一个和自身完全对立 , 且远强于自身的个体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 便成为了他们心理上的难题 , 于是 , 向攻击者认同这种不成熟的心里防御机制也就逐渐的被调动了起来 。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向攻击者认同 , 是一种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 , 使人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 , 以此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的心理防御机制 。斯德哥尔摩劫案中的人质们在案发后选择站在劫匪一边 , 表面上看是对劫匪不但没有伤害自己还照顾自己的感激和怜悯 , 但实际上则是说明人质们并未走出被劫持的阴影 , 所以需要持续的向攻击者认同来化解自身内心的创伤 。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向攻击者认同这种防御机制的运用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 亲子关系中尤为明显 , 父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 本身就象征着一个绝对权威和强大的个体 , 而有的父母本着不打不成材的理念 , 从小就用暴力暴力带娃 , 这便很容易使得孩子自身动用向攻击者认同这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将父母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 , 将父母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 表面上看起来的确非常乖 , 但过分认同父母 , 也导致了自我的迷失 , 在自己组建家庭 , 有了孩子之后 , 也很容易将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模式复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文章插图

向攻击者认同 , 只是心理防御机制中较不成熟的一种 , 当然是不可取的 , 但还有很多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 , 都是不可或缺的 , 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断的运用防御机制去化解自身心中的难题 , 那么 , 你经常使用的防御机制 , 又是什么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