檗读音 檗

小檗拼音Xiǎo Bò
别名子檗(陶弘景) , 山石榴(《唐本草》) , 刺黄柏 , 三颗针(《陕西中草药》) 。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细叶小檗或日本小檗的根及茎枝 。春、秋季采挖 , 洗净晒干 。
原形态①大叶小檗 , 又名:黄芦木 , 东北小檗、狗 *** 、刀口药 。
落叶灌木 , 高2~3.5米 。幼枝灰黄色 , 具浅棱槽 , 老枝灰色 , 刺3分叉 , 紫红色 , 长1~2.5厘米 。叶丛生 , 纸质 , 矩圆形、卵形残椭圆形 , 长5~10厘米 , 宽2.5~5厘米 , 先端急尖或钝圆 , 基部渐狭 , 下延成柄 , 边缘密生不规则的刺状细齿 , 上面深绿色 , 下面有时被白粉 。总状花序下垂 , 长4~10匣米 , 有花10~25朵;花淡黄色;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 , 三角形;花萼6 , 2轮 , 花瓣状;花瓣6 , 长卵形 , 长4.5~5毫米 , 先端微凹;基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雄蕊6 , 花药瓣裂;子房上位 , 卵圆形 , 柱头头状扁平 。浆果椭圆形 , 长约10毫米 , 红色 , 先端无宿存花柱 。
生山地林缘、溪边威灌丛中 。分布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福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讧等地 。
②细叶小檗 , 又名:针雀、酸狗 ***。
落叶灌木 , 高1~2米 。枝有槽及疣状突起;刺3分叉 , 长4~9毫米 , 或不分叉或无刺 。叶狭披针形 , 长1.5~4.5厘米 , 宽5~lO毫米 , 先端急尖、渐尖 , 基部渐狭 , 全缘或下部叶边有齿 。总状花序有时近伞形 , 花黄色;小苞片2 , 披针形;花瓣倒卵形 , 长约2.5毫米 。浆果矩圆形 , 红色 。
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 。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
③日本小檗
落叶灌木 , 高至2.5米 。小枝有棱线 , 带黄色或紫红色 , 第二年紫褐色;有刺 , 单一 , 很少3分叉 , 长5~18毫米 。叶丛生 , 倒卵形至匙状矩圆形 , 长0.5~3厘米 , 宽O.2~1.6厘米 , 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 , 基部狭窄 , 全缘 , 上面亮绿色 , 下面微有白霜 。花多成小总状花序 , 有花2~5(~12)朵 , 黄白色;花梗长6~10毫米 , 或无梗;小苞片3 , 卵形;萼片6 , 长椭圆形;花瓣6 , 2轮 , 较萼片稍小 , 长椭圆形 , 长2毫米许;雄蕊6;雌蕊子房1室 。浆果长椭圆形 , 长7~10毫米 , 熟时红色 , 有宿存花柱 。花期4月 。
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北、湖南、湖北等地 。
同属植物金花小檗(参见"小三颗针"条)、刺叶小檗(分布东北)、刺黄柏(参见"刺黄柏’条)、尖叶小檗(分布四川) , 欧小檗(分布 *** 、四川、甘肃)等功效相似 , 亦作小檗使用 。
性味《唐本草》:"味苦 , 大寒 , 无毒 。"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治急性肠炎 , 痢疾 , 黄疸 , 热痹 , 瘰疬 , 肺炎 , 结膜炎 , 痈肿疮疖 , 血崩 。
①陶弘景:"主口疮 。"
②《唐本草》:"主口疮疳蠚 , 杀诸虫 , 去心腹中热气 。"
③《纲目》:"治血崩 。"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 抗菌消炎 。治急性肠炎 , 痢疾 , 黄疸 , 白带 , 关节肿痛 , 阴虚发热 , 骨蒸 , 盗汗 , 痈肿疮疡 , 口疮 , 咽炎 , 结膜炎 , 黄水疮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1~3钱;或炖肉服 。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热敷 。
复方①治湿热痹痛: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 , 猪皮肉适量 , 水炖服 。
②治瘰疬: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 , 水煎或调酒服 。
⑧治燥热唇舌破烂:小檗干树皮切薄片 , 浸清水中 , 每取一片含口中 。(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