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

作者:周可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为山东省图书馆顾炎武公开课之一讲的讲稿)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又字石户,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从此,他们被举世公认为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

文章插图
顾炎武画像资料图片

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 。顾炎武刚出生,就被绍芾抱去,做了他的嗣孙 。绍芾是炎武亲祖父绍芳之弟,曾参加科举考试,院试成绩差,靠捐纳进了国子监,后来以贡生身份多次参加乡试,但直到50岁也没能中举,最终摒弃科举 。他有个独生子同吉,18岁订婚,未到结婚,因病离世 。按当时习俗,同吉未婚妻王氏本可另嫁他人,但王氏却认为,既然跟顾家订了婚约,就理应守约,不能毁约,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归顾家守贞 。就这样,王氏成了炎武的嗣母 。
王氏自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和礼义约束,进入顾家后,对待公婆异常孝顺 。抱炎武为嗣子后,教子有方,其“未嫁守节,孝顺公婆,立后训子”的事迹,广为乡人传颂 。崇祯九年(1636年),被御赐“贞孝”牌坊,其事迹被载入《明史·列女传》 。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

文章插图
于右任书顾炎武名句 资料图片
顾炎武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首先是嗣母的道德教诲 。归结起来有三点:之一,王氏信守婚约,未婚归顾,她以这种身教方式,教导炎武做人当守“信” 。第二,王氏孝敬公婆,数十年如一日,让炎武懂得了为人当尽“孝” 。第三,清顺治元年(1644年),王氏听闻昆山、常熟相继陷于清军,毅然绝食自尽,临终遗命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王氏绝命之言行,使炎武牢记为人当尽“忠” 。
“信”“孝”“忠”,成为顾炎武道德认知的基本理念 。后来他在《日知录》中诠释人性道:“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 。故曰‘天命之谓性’ 。”
顾炎武所受的良好家教,还有来自嗣祖的知识教诲 。绍芾因其本人曾长期困于科举考试的经历,原本无意于让炎武走科举这条路,平时教授炎武的大多是无关科举应试的古代经典,包括《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史学名著,以及《孙子》《吴子》之类的兵法经典 。他谆谆教导炎武:“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后来有一位常与其往来的老者向绍芾建议:“此儿颇慧,何不令习帖括,乃为是阔远者乎?”绍芾经不住别人如此善意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指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有什么发展,所以在炎武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本该是其一门心思备考举人,绍芾却拿出自己手抄的邸报来给炎武阅读,欲使其知晓国政时事 。
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 。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 。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

文章插图
顾炎武著《读史方舆纪要》 资料图片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 。此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多个南明政权,顾炎武曾效命于其中两个政权——弘光和隆武,先被弘光聘为兵部司务,后又被隆武聘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又写密信给郑成功,试图跟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建立联系,未获成功,又尝试从海道投奔南明的另一个小朝廷——鲁王政权,也没有成功 。此后,不再看到顾炎武有明显从事抗清活动的迹象 。他开始过起遗民生活 。
顾炎武最初的遗民生活是“隐于商贾”,即以经商方式逃避与清朝的政治合作 。从清顺治七年(1650年)开始,其断断续续经商,持续六七年,曾贩卖过布匹,可能还做药材生意 。这期间,顾炎武还参加了苏州吴江的遗民诗社——惊隐诗社(又称“逃社”,也称“逃之盟”) 。康熙二年(1663年),社中骨干人物潘柽章、吴炎,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当局所杀 。此后,惊隐诗社逐渐停止活动 。潘、吴遇难时,顾炎武已游学北方,他在太原听到潘、吴遇难消息,写下了《祭吴潘二节士诗》,对这两位遗民同道有“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的极高评价 。顾炎武还将孤苦无依的潘耒(柽章之弟)收为弟子,加以多方照料和精心培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