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阿佳妮英文名 伊莎贝尔·阿佳妮( 二 )


“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她和她的角色从未真正分开
这些年来,一些爱她的人和恨她的人,将她描述成一个屡屡被渣男抛弃、孤立无助的女子,这种传言多少来自于她同样曲折的感情生活 。1976年,刚21岁的阿佳妮在拍摄《巴洛可》时与摄影师布鲁诺·努坦相遇 。从那时起,两人就一直以伴侣关系生活在一起,而这位布鲁诺·努坦正是《罗丹的情人》的导演 。拍完《罗丹的情人》后,事业上高歌猛进的阿佳妮,并没能收获闪耀的爱情,努坦无法忍受她的光环一天比一天大过自己 。原本纯粹的关系,终变得暗淡无光,在为努坦生下一子后,阿佳妮等来的只是告别 。
这段感情的结束,并没让阿佳妮对爱情丧失信心 。很快,她遇到了与她同样耀眼的人——获奖***户、桂冠诗人之子、英国当代最著名男演员之一丹尼·戴·刘易斯 。对表演的热情让这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一起热恋的六年,这两颗天空中最耀眼的星,像所有情侣那样,逛街、亲吻、交谈,那是属于他们两人的美好时光 。有一种说法是,两人恋爱期间,均推掉了许多邀约,阿佳妮拒绝了《本能》和《不道德的交易》的片约,她还生下和刘易斯的儿子加布里埃尔·凯恩 。可接踵而来的是刘易斯因生活观念的不同而提出分手,并迅速与阿瑟·米勒的女儿坠入爱河并闪婚 。六年的陪伴最终宣告完结 。
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那个著名的镜头里,阿佳妮睁大双眼说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她的目光穿透了山海,穿透了一切具象之物,直抵一个永恒的所在 。这是阿黛尔·雨果,也是阿佳妮的人生基调 。她和她的角色从未真正分开,就如同,她始终相信爱情,即使被生活所伤,依然爱着生活本身 。
每个人都有裂缝,但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在戛纳捧回金棕榈 。当时,为他颁奖的正是阿佳妮 。陈凯歌回忆那年的戛纳电影节,对阿佳妮满怀感念 。“我记得上台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给我颁奖,本来已经可以离开了,她却一直陪同我,为我做法文翻译 。伊莎贝尔跟我说非常喜欢《霸王别姬》这个片子 。我记得获奖感言之一句话说完,阿佳妮给我翻译后,全场就有掌声 。”
如果你认为陈凯歌的这段话,描述了一个做人非常周到妥帖的“好”人,一个情商超高的女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阿佳妮个性强烈,容易生气做事冲动 。在剧组,她经常会因为控制不了脾气而中止拍摄,甚至退出剧组 。2000年,演出舞台剧《茶花女》时,她甚至插手剧本改编和导演屡次争吵,成功地气走了之一任导演 。她还嫌戏服太重,要服装师改,不能忍受把她的名字打成灯箱挂在剧场外面,以及因为不喜欢某个主持人就拒绝采访……
1997年,阿佳妮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期间的桥段,留在了戛纳历史上那一长串被诟病的事例之列 。比如占用留给戛纳市长的包厢,要求所有评审会成员一大早起床和她一起吃早饭,还要求人家和她吃一样的食物等等 。
1983年,阿佳妮主演的影片《杀人的夏天》(让·贝克导演)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她在开幕红毯上以手袋挡住面部、拒绝让采访人员拍照,惹怒了老记们 。这一毫无情商的举动引发了在场采访人员的怨气,在电影发布会召开时,他们将摄影机围成一圈摆在地上,然后背着阿佳妮站立,以此表达 ***。而后来有人问到阿佳妮的初衷,她表示只是想让大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本身而不是她的身上 。
也许你要问,这样的阿佳妮怎么会一次次得奖、始终是电影界的宠儿呢?答案是非常明显的:业务能力太强,不得不服 。文化程度不高的阿佳妮,一直会挑剧本,而且太会演戏,所以她的产量虽并不高,但却几乎没有演过一部烂片 。
因为她直来直去的性格,给合作对手和媒体留下了过去强势的印象,但她某些时候的偏执,恰是她最可爱的地方 。1997年,巩俐作为评委会成员从戛纳回国,尽管对这位主席的种种作为也有自己的议论,但她最后却表示,那年的戛纳她只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是阿佳妮 。话说回来,她对陈凯歌的无私帮助,也是因她对《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是真的喜欢 。这与她一贯喜欢把注意力更多投注在作品上的坚持是一致的 。
她也曾在感情失败的时候口吐恶言,但当创伤平复之后,她却比任何人都更能释怀 。被丹尼·戴·刘易斯劈腿后,有人曾问她,你觉得为爱受这么多苦值吗?她的回答是:(这段感情)让我学习了英文 。爱不会让人死,而是让人渴望对自己了解得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