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入世与出世 入世与出世

很多朋友喜欢谈“出世”与“入世” , 感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
有人会说 , 儒家是“入世”的 , 道家是“出世”的 。
事实上 , 我们很难这样简单来做区分;
同样 , 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 , 也很难去说 , 你到底应该以哪种态度来生活 。
谈到这一点 , 我觉得应该听听庄子的想法 。
1 学道家千万别学错
庄子有句话真是大智慧 , 叫做“外化而内不化” 。
简单来说 , “外化”就是外表与别人同化;“内不化” , 就是自己的内心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
外化 , 是指外在的生活习惯 , 言谈举止都跟别人一样 , 也就是要入境问俗 , 入乡随俗 , 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 , 避免引起别人的侧目 。
在这一方面 , 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优点 。
儒家强调要做到“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
因此 , 跟别人相处 , 按照儒家来说 , 你要谨守规矩 , 以礼相待 。
道家对于这一点并不排斥 。
如果你学了道家思想 , 行为举止变得稀奇古怪 , 跟社会格格不入 , 那是学错了道家 。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 , 不会被人认出你是道家 , 那才算掌握了道家的特色 。
所以我们看到 , 庄子也注意人与人的关系 。
在《庄子·天运篇》里有一段谈到孝顺 , 比儒家说得更为完整、更为深刻 。
当然 , 我们并不是要比较两家的高下 。
儒家谈孝顺 , 特别强调两点:
之一要尊敬父母;
第二要爱护父母 。
其他的都是环绕这两点的具体表现 。
而庄子是以此为基础 , 把孝顺进一步分为六种境界 。
之一种是尊敬父母;第二种是爱护父母;
再往上几个层次 , 就很有道家的特色了 。
2 “外化”的极致
第三种 , 子女孝顺父母的时候 , 忘记父母是父母 。
也就是把父母当成了好朋友 。
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 , 孩子进入中学之后 , 就变得比较难以沟通了 。
从前孩子对父母无话不谈 , 现在变成只向朋友、同学去倾诉他的想法 。
这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敞开心扉 , 把父母当成朋友 , 那父母一定特别开心 , 会认为他特别孝顺 。
第四种 , 子女孝顺父母的时候 , 能够让父母忘记子女是子女 。
也就是说 , 让父母把子女当成好朋友 。
孩子能够让父母把自己当成朋友 , 当然更为难得了 。
我记得小时候回到家 , 通常父母正在聊天 , 我们一回来 , 他们就不说话了 。
有时候你去问父母在说什么 , 他们还会说大人的事 , 小孩别管 , 让你不要瞎打听 。
孝顺能够做到第三第四层 , 已经可以算是“外化”的极致了 。
但庄子还有另外更高的境界 。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入世与出世  入世与出世

文章插图

3 孝顺的更高境界
第五种 , 孝顺父母的时候 , 忘记了天下人 。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寓言故事 , 叫做“父子骑驴” 。
是说爸爸和儿子牵着一头驴 , 进城赶集 。
半路上 , 有人看到就说:“有驴不骑 , 不是浪费吗?”
爸爸觉得言之有理 , 他疼爱儿子 , 就让儿子骑到驴背上了 。
走了一段路 , 又听到有人说:“儿子骑驴 , 爸爸走路 , 这样太不孝顺了” 。
爸爸就让儿子下来 , 他自己骑上去 。
又走了一段 , 又有人说:“爸爸骑驴让儿子走路 , 太不慈爱了” 。
于是父子二人一起骑在驴背上 。
但是又有人说:“父子两个人都骑在驴背上 , 这驴能受得了吗?”
最后 , 父子二人干脆抬着驴进城了 。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说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 自己反倒会缺乏主见 。
庄子说 , 真正的孝顺是什么?
是要忘记天下人 。
因为孝顺本来是真诚之心的自然流露 , 你只要尽其在我 , 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