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钱怎么转到支付宝里面 微信的钱怎么转到qq( 二 )


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顾以上关于Web 3.0的畅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互联网的发展 。所谓的“主动性”、“数字更大化”,以及“多维化”等特征,已经在后来的 *** 中得到了体现 。
而语义网技术,也已经被应用到了实践当中 。至于施密特所畅想的Web 3.0,那不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十分熟悉的云计算吗?但尽管如此,上面的任何一种关于Web 3.0的描述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 。在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纷纷归于沉寂 。
二、被重新定义的Web 3.0现在更流行的关于Web 3.0的阐述,来自于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 。这个版本的Web 3.0概念从其提出开始,就带有着对传统的中心化 *** 的一种革命态度 。
在其2014年的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 3.0?》中,伍德对Web 3.0给出了这样的定义:“Web 3.0是一组兼容的协议……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且可验证的保证,即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他们提供的信息、他们所支付的信息以及他们收到的信息 。
通过授权用户在低门槛的市场中为自己行动,我们可以确保审查和垄断机会的降低 。”
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就是在Web 3.0的条件下,用户可以更好地拥有和掌控自己所创造和拥有的内容,无须借助其他中介 。
我们知道,在Web 2.0的条件下,人们已经可以自由地创造各种内容 。但是,人们在创造这些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时,必须依赖于某个平台或中介,因而很难直接对这些被创造的内容进行掌控 。
举例来说,人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内容,但是一旦这些内容被创造了出来,用户就很难对其进行掌控了 。他很难去禁止别人复制这些内容,也很难用这些内容来盈利(除非博客平台本身提供了打赏等盈利渠道) 。
不仅如此,只要平台愿意,完全可以删除这些用户创造的内容,而用户则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
很显然,这样的设计会对 *** 的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用户缺乏对自身创造的内容的掌控,因而其参与有效内容提供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这会严重限制 *** 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内容提供都依赖于平台,因而少数大型平台就会掌握巨大的力量,最终导致平台垄断问题的产生 。
而在伍德设想的Web 3.0中,以上这些问题将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
一旦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所创造的内容,并用它们来获取收入,那么他们提供优质内容的积极性就会大规模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人们对内容的各种操作可以避开平台,那么平台垄断力量的来源就会随之消解 。
因此,在伍德看来,Web 3.0可视为可执行的大 *** ——“个人反对暴力权威的自由的基础” 。
尽管伍德并没有明确提出Web 3.0将会以何种方式得以实现,但是从他的身份,以及其字里行间的隐喻,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所理解的Web 3.0和区块链挂上了钩 。
事实上,众多的“链圈”人士也是这个概念最为忠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他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带有伍德所谓的Web 3.0的底色 。不过,在当时,区块链还远没有形成气候,而其本身的合法性也饱受质疑 。因此,伍德所倡导的Web 3.0概念也注定只能存在于“链圈”范围,其他人对其所知甚少 。
伍德意义上的Web 3.0从“江湖之远”向“庙堂之高”的转变发生在去年年底 。
2021年12月9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进行了一场名为“加密资产和金融的未来”(Crypto Assetsand Future Of Finance)的听证会 。来自FTX,Circle,Coinbase等六家加密企业的高管出席了这次听证,向国会议员们介绍了区块链和加密资产的相关信息,而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议员则全体到场并聆听了这群“链圈大佬”们的陈述 。
在这次听证会上,前美国货币审计署(OCC)署长、时任BitFury首席执行官的布里安·布鲁克斯(Brian Brooks)对Web3.0做了一段说明 。
作为一名前官员,布鲁克斯很熟练地把伍德充满技术风味的Web 3.0定义用国会习惯接受的话语风格进行了表述:“Web 1.0时代互联网内容只是可读的,类似于杂志 。Web 2.0时代的创新之处是互联网内容变成可读+可写,互联网用户不光能接收内容,还能创造内容,但这些数据被少数公司商业化了 。
Web 3.0的不同之处则是用户可以拥有互联网内容的所有权,你不能拥有现在的互联网,那是谷歌等公司的,但是你却可以拥有以太坊 。Web 3.0让用户成为互联网的拥有者,而不是只属于垄断的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