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逸绝尘的意思 超轶绝尘

情真 味长 气胜
——《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
作者:马静(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戒生活于两宋之际 , 他的诗学理论在宋人中独树一帜 ,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主张诗歌创作以“言志为本 , 咏物为工”;二、强调诗的“意趣、情味” , 主张诗“以韵胜”;三、在风格上提出“气胜”类型 , 崇尚“卓然天成”的审美意味;四、重视在变化中求新 , 反对“预设法式” , 提出了“中的”说 。这些观点都集中于他撰写的《岁寒堂诗话》之中 。

超逸绝尘的意思  超轶绝尘

文章插图
《岁寒堂诗话》 资料图片
【超逸绝尘的意思超轶绝尘】言志为本
张戒论诗强调“情志”表现 , 以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 , 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张戒认为 , “建安、陶、阮以前诗 , 专以言志 , 潘、陆以后诗 , 专以咏物 。兼而有之者 , 李、杜也 。”
在“言志”与“咏物”关系的认识上 , 他举曹植和陶渊明的作品予以剖析 , “子建‘明月照高楼 , 流光正徘徊’ , 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 , 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 , 虽极工巧 , 终能莫及 。渊明‘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 , 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 , 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 , 虽极工巧 , 终莫能及 。故曰言之不足 , 故长言之 , 长言之不足 , 故咏叹之 , 咏叹之不足 , 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 , 此也 。”他认为 , 后人咏物 , 缺乏主观情感的深刻体现 , 所以尽管诗句写得极为精妙 , 最终也比不上曹植或陶渊明的“情志”所表现的深度 。
张戒“言志为本”的审美思想 , 还体现在他对宋人诗的批评中 , 他说:“苏黄用事押韵之工 , 至矣尽矣 , 然究其实 , 乃诗人中一害 , 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 , 而不知咏物之为工 , 言志之为本也 , 风雅自此扫地矣 。”张戒认为苏轼、黄庭坚在引用典故和讲究格律方面确实达到至高水平 , 但由于他们背离了“言志为本”的“风雅”传统 , 因而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危害 。
张戒强调“言志”“咏物”不得离“风雅”传统 , 但在具体审美要求上 , 他标举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 。他认为:“渊明‘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此景物虽在目前 , 而非至闲至静之中 , 则不能到 , 此味不可及也 。”他认为曹植“明月照高楼”“高台多悲风”等诗 , “铿锵音节 , 抑扬态度 , 温润清和 , 金声而玉振之 , 辞不迫切 , 而意已独至 , 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 , 此所谓韵不可及也” , 认为杜子美的诗意气高迈 , 气吞曹刘 , 是无可匹敌者 , 甚至称赞“刺规多谏诤 , 端拱自光辉”“公若登台辅 , 临危莫爱身”为圣贤法言 , 说杜甫不只是诗人 , 也是圣人 。
张戒“言志为本”的审美思想 , 尤其观照“思无邪”这一儒家诗学正统思想 。应该看到 , 虽然张戒把“咏物为工”视为“余事” , 但是他并不排斥艺术表现形式 , 甚至还推崇那些“不期于咏物 , 而咏物之工”的佳作 。他如此立论 , 旨在批评江西诗派“专意于咏物”的倾向 。
诗以韵胜
张戒论诗提出“意味”说 。他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 , 譬之山无烟云 , 春无草树 , 岂可复观 。”张戒以此作比喻 , 意在强调诗的审美意蕴和艺术感染力 。
对“意味”的表现 , 张戒不强求一律 , 他认为:“阮嗣宗诗 , 专以意胜;陶渊明诗 , 专以味胜;曹子建诗 , 专以韵胜;杜子美诗 , 专以气胜 。然意可学也 , 味亦可学也 , 若夫韵有高下 , 气有强弱 , 则不可强矣 。”他用“意、味、韵、气”揭示四位诗人不同的“意味”特征 , 认为“意境”和“趣味”可学而得之 , 而“韵”“气”则是不可强学而得的 。所谓“韵” , 是指曹植独特的艺术个性 , 即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 , 词采华茂 , 情兼雅怨 , 体被文质 , 粲溢今古 , 卓尔不群”的气韵风致 。所谓“气” , 是指杜甫诗的独具审美特征 , 即元稹所谓“辞气豪迈 , 而风调清深 , 属对律切 , 而脱弃凡近”的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