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学个人实习工作报告( 五 )


1.2硬件维护
同时,机房的硬件维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实习期间,我们就发现了机房里的个别电脑出现了以下故障,并尝试做了修理 。通过请教老师以及与实习同学交流和尝试,我们努力尝试去修好那些出故障的电脑 。这都是我们平常在寝室里也会遇到的故障,在这里也做了实践,算是派上了用场 。
(1)显示器总是黑屏,没有反应
对于显示器没显示的故障,我们一般是要先检查显示器有没有通电、显示器与主机的连接线的两边插头有没有插紧,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再开机箱把内存条卸下擦一擦金手指然后插紧 。如果这样做了还是没用,我们就换一个好的显示器,检测主机有没有问题 。通过这些方法检测后,还有有所成效的:有一台把内存条重插后恢复正常;而有一台是显示器问题,还有一台是主机问题,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彻底 。由于电脑太旧了且缺乏齐全的工具,有几台电脑的问题仍然存在 。
(2)主机一开机就报警
这个问题一般都是由于内存条松了造成的 。而主机上也是积了很多灰尘,所以除了重插内存条,还要做一些清理、并重插一些插头连线,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
(3)鼠标问题
很多鼠标由于按键的金属键片与接点接触的地方氧化导致接触不良或始终接触 。这样鼠标使用时就会出现单击变双击,带来很多不便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就了解了鼠标的内部的基本构造和关键部位,学会了修理键片,并动手拆装修好了好几个鼠标 。虽然这个问题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之前很少遇到过,所以这次也是长了知识,有小小成就感 。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做好机房维护工作,有时还要能维护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还要能帮助其他科目的老师解决电脑故障 。
二、信息技术课中的理论与实践
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 。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
2.1理论课教学
除了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信息化特征,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所得是关键 。因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传统印象就是上机玩电脑,并不了解理论课 。而开设理论课,通过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中的各个环节和信息技术社会应用与价值,引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和深刻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理论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花心思引入有趣、时新、更生活化、贴近高中生生活的例子 。同时,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距离、生生距离,让信息技术成为日常学习中的常谈爱谈的话题 。再者,整个课堂的氛围会变得轻松活跃,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