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拼音 晌的拼音


一,“银盆大脸、枣核大髽” 。
小时候听大人说形容某个老太太长相的一句俏皮话:长的真俊呀,银盆大脸枣核大髽(本地土话读zuan,三声拐调),读起来一本正经,可又让人发笑,是人民的冷幽默 。想想老太太一张大脸,脑袋后头一个枣核样小小的发髻,真是够俊的!

二,“单苗细叶的” 。
妻子打理几盆绿萝,由于绿萝几年没有阳光直射,摘去败叶枯枝后显得稀稀拉拉,细细弱弱 。妻子说:“你看它单苗细叶的!” 。说这话时,一定要带着“的”,说“单苗细叶的”,没单说“单苗细叶”的 。我从未听说有此说法,问 *** 查也不是成语 。觉得有点意思 。
三,“没长公鸡毛” 。
男人怕老婆,在某些事上一味忍让妻子到了无原则的程度,就会被外人讥讽为“没长公鸡毛” 。公鸡在母鸡面前都会趾高气扬,随意“ *** ”母鸡,所以在鸡群中特别强势 。丈夫和妻子被比为公鸡和母鸡,所以用“没长公鸡毛”来形容怕老婆的男人 。
四,“三年不吃枣,打出你枣屎来” 。
妻子蒸了丝糕(玉米细面子加面用酵母发起蒸熟,又叫发糕),上面放了许多无核小枣 。她不爱吃,为我蒸的 。一天早上,她掰了一个枣吃下去,就觉得从嗓子往下扎得慌,是枣皮闹得 。就说起枣皮不好消化,能随大便出来,所以老家有“三年不吃枣,打出你枣屎来”的俏皮话 。
五,“拆拆洗洗,放到柜里”、“说送不送,老包杂种” 。
初秋一天黄昏,我和妻子走在运河堤坝新修的柏油路上,脚边坝坡杂草里蛐蛐不停的叫着 。妻子说起老人听到蛐蛐叫,就说这是蛐蛐在说“拆拆洗洗,放到柜里”,提醒人们天气转凉,该把夏天的衣服归置好放起来了 。听这蛐蛐的叫声,还真和这八个字发音差不多 。又说起老人听到猫打呼噜,就说这是猫在骂街,骂包公呢 。问妻子怎么回事,她也不知,只知道当时大人都这么说 。查询 *** 才知道这里有个传说 。当时京城闹五鼠,包公没辙,就到天庭借猫,说好平息了五鼠就把猫送回 。结果事儿办完了,包公食言,不往回送了,猫就只好留在人间回不去了 。猫一肚子怨气,睡觉不忘骂包公,才有了“说送不送,老包杂种”这种说法
六,“桃仁不该,杏仁该” 。
河北泊头东部土语,不是当地人读了一定不明所以 。“杏仁”取其谐音,指“每个人”,是当地土语 。所谓“该”是指“欠钱”,也是土语 。之所以前置有“桃仁不该”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杏仁该” 。意思就是“欠每个人的钱” 。
七,“好过的年,难过的春”、“麦子黄梢,饿得蹬脚” 。
说的是青黄不接之时,旧粮食临近末了吃完了,新粮食又没下来,人们不够吃以致挨饿 。
八,“鸡鹐磨眼,狗舔磨盘” 。
旧时磨碎谷物的石磨,由于研磨粮食其上面的磨眼和磨盘会残留粮食的粉末,无论怎么扫干净,总有残留 。鸡啄食磨眼,狗舔食磨盘,费劲不小,但只得到星星点点的粮食 。所以用“鸡鹐磨眼,狗舔磨盘”形容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 。比如造句:村里人夏天在屋外乘凉,说点子鸡毛蒜皮,“鸡鹐磨眼,狗舔磨盘” 。
九,“着人不着水” 。
“着”读zhao,二声扬调,“传染”的意思 。比如一般感冒就不“着人”,流行性感冒就“着人” 。立春后气温不稳,温度时高时低 。如果这时候河水已经化冻成为流水,再气温下降的话,人们会感觉寒冷,而水不会再上冻了,这就叫“着人不着水” 。“着人不着水”这个“着”是引申“传染”,指人会感觉到冷,不是让人感冒 。
十,大雀(读“悄”音,指麻雀)(“操”读四声降调)死鹰——他一说,你一听 。
这是一个歇后语,指的是说的不靠谱的事,不要当真 。鹰是干嘛的?是吃麻雀的!它能让麻雀 *** ?瞎说!
十一,戚(“戚”读qie,一声平调 。)位里拽,牛棚里挣 。
“戚”指亲戚 。国人好客之道,亲戚来了,一定要请上坐表示尊重 。所谓“戚位里拽,牛棚里挣”说的是亲戚来了让他上坐,他不坐,使劲拽着也不坐,反倒去钻牛棚,与牲口为伍 。用这话形容人不识抬举,“给脸不要脸” 。
十二,“生气十八碗,着急不喝汤” 。
这句俗语可能知道的稍多 。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责骂时,要是赶上饭时儿(吃饭的时候),吃饭因生气而大口大口地吃,往往父母更加生气,说这种吃法是“气吃”,会受到更加严厉的责骂 。怀疑这就是“生气十八碗”的意思 。至于“着急不喝汤”,我一直认为是所谓“汤”一般是很热,烫嘴,所以要是着急的话会喝不下去,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