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三 )


《儒林外史》读后感5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 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 , 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 , 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 , 指摘时弊” 。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 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 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 ,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 , 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 , 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 , 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 。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 , 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 , 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 , 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 , 全都一一回绝了 。在他母亲去世后 , 他遵循母亲的遗言 , 不肯出去当官 , 最终归隐山林 。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 , 我喜欢正直的人 , 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 , 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 。如果商人不正直 , 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 , 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 在三十多年里 , 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 , 终于考上了举人 , 结果却欢喜得疯了 。面对考试 , 考生应该尽的努力 , 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 , 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 , 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 , 所以一朝中举 , 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 , 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 , 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 , 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 , 不同的是 , 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 , 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 , 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选择 , 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 , 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 , 只要坚持努力 , 就一定会成功 。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 , 社会制度很落后 , 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 , 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 , 所以 , 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6
这个学期 ,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 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 , 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 , 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 。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 , 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 , 却格外地“节约” 。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 , 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 , 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 , 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 , 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 , 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 , 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 , 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 。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 , 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 , 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
其实在我看来 , 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 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 , 吃不完的也不打包 。这本就是一个浪费 。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 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 , 很贵的玩具 , 衣服也都是买的 , 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 都是要辛苦挣 , 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 ,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 , 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