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入 。学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学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
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
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 。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
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设计4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着重讲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讲述的一节课,与本章的第一节相呼应,也是第二节到第四节的总结 。
本节课中我们将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的分类 。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针对的是已经对生态系统结构有基本认识,能够阐释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三、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
1、能够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简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五、教学思路
以“问题探讨”为引入点,通过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使学生认同并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并准备多个实例,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体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和过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
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有了基本的概念,此时提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强调抵抗力稳定性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稳定”,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 。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理清稳定性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
举出相应的实例,如:请比较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 。进而得出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应该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 。
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了依据 。
六、教学资料准备
演示负反馈调节的模拟动画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详细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什么这些原始的森林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依然存在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活动:在讨论时可以从生物和环境之间及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切入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根据大家的讨论可得:原始森林的存在是因为环境的适宜和物种之间的平衡 。那么我们再想想,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以外再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实际上,我们人类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曾经建立过生物圈2号,但是持续的时间只有两年多,最终因为各个组份的不协调导致失败 。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得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
推荐阅读
- 海肠是什么样的 海肠是什么生物?
-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教学总结 八年级第一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 中学生物理论课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有趣初中生物教学方法5篇
- 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初二生物教学方法及模式
- 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新颖教学方法生物
-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变化
- 海龟是海洋生物中寿命最长的吗 海龟是不是海洋寿命最长的生物?
- 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地理备课教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