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寺庙音乐 寺庙音乐( 三 )


《大愿王》
创作《大愿王》时 , 他看着经咒敲击键盘 , 脑海中浮现法源寺阿弥陀佛像开光日的场景 , 一切的人事物都在那一瞬间浮现在眼前 , 虽已是物是人非 , 很多年长者甚至已然离世 。那一刻悠扬静定的旋律会自然生发 , 示现出那年那月那天那时那人那物 , 当时的他难掩思念之情 , 不禁潸然泪下 。
在《大愿王》首演时 , 他将创作、演绎、听到这首歌的功德全部回想给当年有缘共同恭请阿弥陀佛像但以去世的老人们 。他坦言 , 若无生活 , 便无作品 。他将生活融入作品 , 使作品有人情 , 有温度 , 佛乐更应如此 。

《往生咒》
他曾多次参与助念活动 , 起初几次他十分恐惧 , 但很快觉察到这种错误的状态 。后来一次助念由于人员紧缺 , 他不得已要独自面对往生者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初春 , 天气不算很冷 , 但他却披着厚厚的棉被 , 目不转睛地看着逝者 , 嘴里唱诵着四声调的《佛号》 , 过程中内心升起诸多疑问 。当他真正理解助念的意义时 , 他更希望独自面对往生者 , 在弥留之际 , 一句佛号 , 将其送往更好的归宿 。助念结束的第二天 , 睡醒后脑海里突然生发《往生咒》这首歌 。在歌里能清晰地感受到迷离间的挣脱、困苦间的嘶吼 。他在其中扮演了很多角色 , 如欲获解脱的他与业障缠身的他在寰宇之间对抗、挣扎 , 眼前示现出五颜六色的灯光 , 代表着对立的灵魂 。

《母后观音》
他时常思念母亲 , 并将母亲视为生命的全部 , 视为菩萨 。每当看到观音菩萨 , 便会为在故乡的母亲祈求平安喜乐 , 可想而知母亲和宗教信仰对其重要性 。2018年 , 他为母亲写了一首歌《母后观音》 , 以表敬畏、思念之情 。

以众生为贵人
他在创作《当来下生》时突发奇想 , 扪心自问:若能以众生为贵人 , 那该有多好啊 。显而易见 , 这目标是极难实现的 , 如同地藏菩萨所发大愿:地狱不空 , 誓不成佛 。但即发愿 , 便努力向目标进发 , 并非知难而退 , 而是逆流而上 。梵呗歌手的身份为其带来太多福报 , 也使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众生 , 因此总能看到他任劳任怨地埋头工作的身影 。这也得益于师父孜孜不倦地教诲:不要停下来 。每每看到他 , 不是在创作 , 就是在演出;不是在做义工 , 就是在去做义工的路上 。他在努力使众生成为其贵人 , 以此回馈师父知遇之恩 , 父母养育之恩 , 无愧于初心 , 无愧于信仰 。

竹林寺寺庙音乐  寺庙音乐

文章插图

演出现场
他从未将演绎梵呗歌曲当作商业行为 , 他自由、随性 。他的现场感受在梵呗音乐圈可谓独树一帜 , 静若处子 , 动若脱兔 , 张弛有度 , 收放自如 。他极具舞台掌控力 , 带领台下法师、知客、居士、义工、观众手舞足蹈 , 欢呼雀跃之事时有发生 。他的音乐向所有人敞开胸怀 , 作品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 , 秉承佛陀教诲 , 贴近众生 , 广结善缘 。音乐本身具备很多功能 , 修心养性 , 静气凝神是一方面 , 也可以释放自我 , 解放天性 , 消困解乏 , 从现场观众的真实反映也能得以印证 。生而为人 , 面对生活皆有不为人知的压力 , 梵呗音乐的疗愈功能显而易见 , 但不仅有“静”还应有“动” , 那样能让更多人走进梵呗音乐 , 接触佛教文化 , 感受无上佛法 。

竹林寺寺庙音乐  寺庙音乐

文章插图

笑比哭难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 , 他的经验直观地告诉他 , 每一份发自内心的笑容背后 , 都是真实的人性 , 都是当下的觉受 , 都是内心深处的温暖被点亮后示现的喜悦 。而哭并非如此 , 它可以通过联想共情实现 , 比如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 看过的某场撕心裂肺电影 , 听过的某则感人至深故事 。当他发现他的梵呗音乐能给听者带来发自内心的欢喜时 , 他变得愈发坚定 , 做音乐本身是件轻松快乐的事 , 他希望梵呗音乐亦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