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三 )


鞭炮之响声响彻天地之间,如同《周易》之震卦 。震卦之象为雷,春雷之震动响彻大地,正是这响声才能震醒大地,阳气发舒才能沟通天地之气 。人间创造的鞭炮正是取法、取象于天上的雷 。而有“响”才有“应”,阴阳才能相互迅速交通、感应,无“响”则无有“感应”,《周易》“咸卦”就是专门讲感应之道 。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说元旦是“道阳出滞,祈福祥焉”,“道”为引导疏通之“导”,要把严冬阻滞不通的阴阳二气在初春元旦之际引导疏通 。放鞭炮需要点燃引信才能炸响,“引信”之“引”就是导引,“信”贯通天地人,《吕氏春秋》谓:“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生”,天地阴阳感应有常则为恒信,这也就是《周易》咸卦之后为恒卦的原理所在 。
初春阳气发舒,代表着生命的生发,所以是快乐的,而鞭炮就是人们内心的欢乐、喜庆的外化表达,同时也是有内外响应的问题 。过年祈福祭拜祖先、迎接财神是高兴的事,都需要放鞭炮,这也是与祖先等的感应 。元宵舞龙放鞭炮,统统都是一种响应 。

耽美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总之,鞭炮代表着初春阳气的发舒,在除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阳气不能发舒出来,则可能郁积而有抑郁 。鞭炮除了响声,还有爆炸后产生的气味、硝烟,这些在传统思维看来是消除邪气 。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 。”
我们小时候的记忆、经验,小男孩包括几岁男童都喜欢自己放小鞭炮,胆大者甚至用手捏着放,这其实是对于小孩胆气的锻炼 。因是最小的鞭炮,也就不会炸着孩子而出危险 。所以在于度,只要控制鞭炮体积不过大、鞭炮火药不过多而适中,就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以及危险 。尤其是要充分权衡中国一直以来的放鞭炮的传统给中国人带来的种种“发乎情”的情感满足、情感凝聚的无形作用,就不必因噎废食,而可以中道处理 。
故而鞭炮之物虽细,其所关联、维系则不小,而不可轻忽 。大城市往往都会对过年放鞭炮开口子,在几环之内、初几之前可以放鞭炮 。不过往往到了下面,甚至原本过年放鞭炮祝福之习俗极盛的一些人口并不太多的小县城反而完全禁止放鞭炮,这显然是有点过头了 。
6、有余暇过足年而后能养天地人间之和平之气、从容之气
从大年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十五六天,在中国传统是一年的休闲、欢乐、聚会、祭祀的集大成,具有复合多重的功能 。
在中国传统来说,十五天的过年要过足 。而十五天的过年时间是传统中国社会当时的中道,即《周易》之“时中”,中国礼乐文明强调“礼,时为大”与“夫礼,所以制中也” 。
中道是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如此过年的节日的原本所具有的复合多重功能、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会有所欠缺而不圆满 。过年时间不充足,最直接的影响是,时间上来不及从本家到宗亲、外家、朋友等都拜上年,这就减弱了在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情感凝聚的功能 。
过年的十五天,是养从容之气,而非局促、操切,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强调从容而有余暇对于养国家、天下和平之气的精微而长远的意义 。
作用于人的性情、血气而养和平之气,乃是极为“洁静精微”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之道与术,是中国文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政治智慧 。故有余暇过足年,此所系非小 。非如此,则人心不能得真正之和平,不能真正安而有所止而后能有真正的安定,则心就可能郁积而不自知,正如《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中国传统过年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现代过年同样如此 。若返乡在家过足年而有足够的放松而能养身、养心,那么新的一整年就能积极工作 。养得足,才能动力足 。过年在家的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滋润,是返回人生、生命的大本大源,而后能发用无穷 。
如果去除往返路上所费时间奔波,在家只呆上三五天,则过足年而养身心的这一节日功能就大为削弱 。一时的多几天的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与更长远的养和平之气的权衡,孰轻孰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日中国的乡村,较之城市更多地保留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像农村去城市务工的,不少还是坚持旧的风俗习惯,多是在过完正月十五才出门去城市务工 。
礼与习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重“时中” 。或许过年未尝不可以考虑多放三天假,放到正月初九甚至初十,现在有些乡村还有“有食无食,歇到初十”的说法 。这样去掉往返旅途时间,在家过年能呆上一周更好 。多放的三天假,其中两天可以在后两周调休,而不是在紧接着的之后一周就调休 。这样实质上就只多放了一天假 。即使多的三天在后两三周全调休,估计大多数中国人也乐意选择,因为这是基于中国几千年过年传统的积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