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谢茂松】
元宵节这一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节日,“百姓日用而不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中国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 。
要深刻理解元宵节蕴含的文明原理、文明智慧,就不能只就元宵节谈元宵节,而毫无疑问要把元宵与春节甚至整个元月过年结合起来,完全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即终始保持“元”之初心 。进而由此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系统的复合多重而非单一的功能、意义,以及传统节日系统的底层文明结构,也就是中国礼乐文明 。
一、合元旦、元宵之整体方可深刻理解其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1、从元旦“开年”到元宵“结年”的十五天过年代表着一整年
大年三十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春节,中国传统称为“元旦”,现代因为采用西方历法的缘故,就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但我们这里要从中国文明的视野来理解春节,尤其是将元旦、元宵视为整体来理解元宵节,还是要如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乎”,先回到旧有的“元旦”的本来名字 。
旧称元旦的正月初一春节是过年之“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结年”,一开始、一结束,正所谓“物有终始” 。俗语说“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还在年关之内,过了正月十五才真正算是新的一年 。
古有刑名之学,循名责实,“元旦”与“元宵”相对 。元旦之“元”为始,“旦”为朝、为日之升,元旦被称为“三朝”,即《尚书大传》所说“正月一日谓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又称“三始”,“始”就是“朝” 。“宵”为夕、为夜,元宵代表一年开始的之一个满月 。正如“通宵达旦”一词所显示的,“旦”与“宵”相对,分别代表了“阳”与“阴”,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作为中国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的核心要义 。
按《周易》蕴含的中国文明底层结构的象数思维,从正月初一元旦到正月十五元宵这十五天的过年,就代表了一整年 。合春节(元旦)、元宵,方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明之“道”,即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 。

耽美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年上年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2、元宵节之“见龙在田”以及终始保持“元”之初心、至善
元宵节像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与天象有密切关系,元宵节舞龙这一代表性的特点更与天象有关 。元宵节在天象上是立春之后二十八宿的东方苍龙慢慢上升于东方夜空,露出七宿之首即角宿,这就是《周易》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到了俗语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角宿在东方夜空就更加明显 。
《周易》为《五经》之首,“乾”卦则为《周易》之首卦,象征天、天道的运行,即“天行健”,而“人道”取法“天道”则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德性,这即是“天人合一”之根本所在 。
乾卦为龙之象,乾卦的龙之德性为“乾元”,也就元宵之“元” 。元宵之“元”代表着初始,即《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之“元”,元之为初,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气与元气,是无杂无私的纯粹之善与仁心,即“初心”;亨是亨通广大,秉持初心之德,则由“德”而生“业”,事业能不断由小而发展壮大;事业大就产生利益,利不是少部分的利,是“利者,义之和”,是照顾到所有人共同利益的利才是真正的利;坚持“元”之初心,事业方能贞固、永久 。合“元亨利贞”四者为一体,则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 。
中国文明最重开始,强调慎始,《周易》强调初始“乾元之德”,《五经》中的《周易》、《春秋》、《诗经》、三《礼》、《尚书》这些经典无不强调慎初、慎始,这正是中国文明作为礼乐文明一开始的出发点所在 。中华文明正是强调始终褒有初始的善心、仁心即“初心”,才能可大可久而保持连续未断裂 。
从元旦到元宵的元月十五天过年,才是节日的完整的意义呈现,这就是终始保持“元”之初心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特质,这首先体现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节日礼俗中 。
3、元宵的天、人双重意义以及沟通幽明之际
中国文明强调天、地、人三才齐等、并重,这也体现在元宵的多重意义上 。
元宵首先从“天人”的“天”的层面的意义来说,元宵之圆满,意味春联所说“福满人间” 。
福满人间是上天赐福,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道教《正月十五庆祝》的祈福文中说:“赐福则风雨调和,年登丰裕;赦罪则自新有路,人尽善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