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二 )


这就是古代的“兵农合一”,耕种、打仗、喝水吃饭的中心就是一口口井,没有这样的井田、就没有周王朝了 。尽管东周后的田制和兵制都发生了改变,但仅是田地的归属方式有了变化,百姓和军队都要喝水吃饭却是无法改变的 。

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文章插图
以井田为轨,是古时村镇及兵制的布局根基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井灌溉着田、田养育着周边百姓,只要这方面的制度有了保障,社会根基也就稳定了!
后来虽又衍生出渠田、屯田等方式,不过那主要是基于军需之用(这些田同样需要井渠来灌溉),民间百姓当中,则依旧以传统的井田耕作方式为主 。
冶炼取矿、兵器农具的铸造也得借助井由于春秋时期就已诞生了”坎井“,该方式除了可以用来引水,它还是地下采矿的主要作业方式 。通过竖井加巷井、巷道,古人可以深挖进地下近百米深,地下的泥土和矿石就如地面汲水一样通过轱辘传送出去 。
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文章插图
古代矿井的挖掘方式也是基于坎井构造技术
《庄子·天地》里记录有这样的故事:子贡到楚国南游时经过汉阴,见一老者反复在坎井中钻出钻入来取水,于是跟他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所说的“械”就是类似轱辘这样的工具 。老者答:“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这说明借助工具从坎井中高效地提取东西,在该时期已广为人知了 。
这故事说的虽是一个“机巧取巧”的道德问题,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该技术的广泛运用 。
当时的齐国就是冶炼大国,国都临淄至今尚留有大量该时期的冶炼古迹 。齐国就是借助鲁中一带的倾斜地势、再结合坎井作业方式大量取矿,所炼造的兵器农具大大提升了齐国的军事实力及农业生产效率、帮助齐国迅速崛起为“五霸”之一 。
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文章插图
在管仲的政策下,齐国以矿立国迅速崛起
当然,冶炼技术不仅齐国才拥有,它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铁矿,我举此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坎井”的应用范围得有多大呀!
古代帝王“上天入地”还得靠“井”前面说了,打井需要加固洞壁,所用技术就是“井干” 。“井干”技术用于古建筑上已广为人知,古时的帝王为了爬得更高去“与天对话”,于是不惜造各种高塔,当中最早最著名的当属汉武帝所建的“井干塔” 。
“井干塔”无疑是古代井干技术应用的典范甚至是极限,今天我们已无从得知汉武帝时的“井干塔”有多高,不过新疆的坎儿井最深都能挖到90米了,同样的技术、应该也有相应的高度吧?《史记·孝武本纪》里说:“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馀丈,辇道相属焉”、班固也记录说“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以汉朝尺度单位换算,“五十馀丈”得百多米了!这样的数据是信不信由你,不过该记录确实为汉朝井干构造技术的成熟提供了一个佐证 。
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文章插图
无论多复杂的古代木构建筑,“井干”都是其构造核心
帝王们活着时渴望“上天”(登高塔、登山封禅之类),死后所筑的墓穴同样得依赖井穴构造技术 。
“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井”,韩愈《记宜城驿》中就直接以井指穴,说的就是帝王的墓穴 。古代矿井都能有上百米深,挖个百米深的墓穴自然不是问题,只是工程量的区别罢 。
一个单一的坎井,单纯依靠人力即可挖成,但一个很大很深的坎井,上面的轱辘就得靠牲口来作动力(今日原理不变,换成了机械而已);而一处帝王墓穴,估计得无数人力及牲口来协同工作了 。
吐鲁番一带的“坎儿井”号称地下长城、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奇迹之一,其意义也是从工程量而言;挖数十公里的地下井道、跟挖一个巨大的地下井穴,其工程量也是相差无几的 。
井中间一点念什么  井中间一点

文章插图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日已是我国道德教育范畴的内容之一
上面说了许多“井”的历史,已经涵盖了古人的吃喝、耕作、战争、居住以至于墓葬 。古人的生活比我们简单得多,“深挖井、广积粮”,足以保障基本的民生,说以上方面已构成古代社会的“半壁根基”是毫不夸张的 。有了上面这些前提,人们才能去吟诗作对、才能衍生出其他社会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