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贾伟:业务没做到极致时,不要变革,更不要去颠覆( 二 )


对于洛可可和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即使很多人不理解,我还是很坚定 。
【洛可可贾伟:业务没做到极致时,不要变革,更不要去颠覆】2 。对所有人说“杀死洛可可”
这个时候我脑海里出现了两个词:“与世隔绝”和“自宫” 。2016年2月2日,我40岁生日,我在微博上宣布要开始第二次创业 。新公司应该与洛可可“隔离” 。它的名字不会是洛可可,办公室也不能在一起 。
于是,我辞去洛可可董事长、总裁、CEO职务,请深圳分公司合伙人回北京接任洛可可总裁 。我跑到洛可可旁边的写字楼,租了一个工作站,搭建了“洛可可”平台,类似于设计界的“滴滴” 。任何设计师都可以在平台上注册和接单 。
更“可恨”的是,我在外面到处跟媒体说:干掉洛可可 。公司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合伙人都劝我不要这么说 。其实,我真正要杀死的是原来的自己,原来的“养育”模式 。
但是“杀死洛可可”这个口号效果特别好,很多设计师都很开心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1600名设计师在平台上注册,甚至还有竞争对手公司的设计师来了 。我之前花了10年时间把公司做到1000名员工,后来一个月就实现了 。
这加深了我的认知:用互联网模式创业,真的和原来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互联网逻辑解决了供给侧的人才问题 。两年后,注册设计师达到数万人,其中不乏一些全球设计大师 。
社交组织模式的好处是,我不需要担心设计师,我开始思考创新的本质,以及如何帮助客户创造优秀的产品 。
当然,社会组织也带来一些问题 。洛可可和洛可可本质上都是设计公司 。从底层商业逻辑看,洛可可和洛可可没什么区别,靠设计师接单赚钱;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还有设计师的来源——社会设计师和自养设计师;至于客户,前者针对低客单价用户,后者针对中高端用户 。
洛可可的价格只有洛可可的三分之一,所以两家公司的碰撞不可避免,竞争激烈 。关系最差的时候,洛可可和洛可可都不能有对方的logo和名字 。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踏进过洛可可的写字楼,遇到任何人,我说的都是“我们洛可可”和“他们洛可可” 。
02
智能组织:
从几万人到没人
1 。两波后面还有三波
后来我想:既然很难用一个自养的人和一个外养的人,那我可以不用一个吗?这几年,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扫地机,菜鸟机器人等等 。我越来越相信,未来十年,设计行业最有潜力的应该是AI设计 。
我在湖畔上了一堂曾鸣教授的课,里面提到了“三波叠加”的概念:一波指的是传统公司,比如思念饺子、卫龙麻辣面;第二种是互联网公司,比如小红书、滴滴;三郎指的是“数据+智能”驱动的商业公司 。
听完,我的汗都出来了 。洛可可终于做出了“第二波” 。原来后面还有一波在等着 。回去的时候,我对公司的合伙人说:既然要自寻死路,就做点更狠的,做个“三浪”格局 。
洛可可是传统的设计公司,走的是“专业+管理”的模式 。由于组织管理做得好,逐渐发展起来 。我一直相信洛可可赢在组织和管理,而不是专业;博客是一个“专业+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平台,以平台逻辑取胜 。
我觉得下一个公司应该是“产品+智能”的智能设计平台,以人工智能取胜 。2019年1月1日,我在杭州成立了人工智能设计公司,10个月做了第一个产品 。10月,我们在云起会议上发布了我们的第一个智能设计模型 。
2 。一个设计单9.9元
传统设计公司完成设计需要一周的时间,加上前期的沟通时间和后期的提案时间 。完成一个项目至少需要一个月 。每个方案只有三个方案供客户选择,洛可可这样的设计公司一天只能接30单 。
而AI基本可以10秒完成一个设计,3秒做出1000个方案 。算法优化后,提交100个方案供客户选择 。今年年初,我们把AI设计应用放到了钉钉上 。结果第一天就收到了2500个订单 。我还是用了“低价王”策略,每单价格直接降到99元,特别是疫情期间9.9元 。
人工智能的特点是计算的数据越多,效果越好 。前几天我们统计的LOGO数量达到了100万 。除了智能标识,我们在4月推出了智能头像,6月推出了智能名片,8月推出了智能海报,然后是在线智能曝光...基本上,我们每两个月推出一次智能设计服务 。
差距很明显:洛可可去年的总订单数是1200单,而AI一天设计的订单数是2500单 。现在正在向日订单10000单的目标冲刺 。我们用人工智能触碰到了组织管理的边界,订单量成倍增长 。显然,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改变”,即彻底的“颠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