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马说》是韩愈《杂说》一文中的第四则 。韩愈的《杂说》一共四则:第一则是《龙说》,第二则是《医说》,第三则是《崔山君传》,第四则就是《马说》 。“杂说”其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也不限题目,随手写出,随感而发,但议论杂而不
《马说》是韩愈《杂说》一文中的第四则 。韩愈的《杂说》一共四则:第一则是《龙说》,第二则是《医说》,第三则是《崔山君传》,第四则就是《马说》 。
“杂说”其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也不限题目,随手写出,随感而发,但议论杂而不乱,中心观点突出,所以叫做“杂说” 。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杂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
韩愈的《马说》一文,说的是千里马的遭遇,但实际上写的是管理者不能识别人才,对人才的不重视以致人才埋没和的怀才不遇的感叹 。韩愈以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感慨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人下、怀才不遇的处境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马说》全文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得波澜曲折,而又寓意深刻,情感迸发于字里行间,饱蕴委曲、情文并茂,全文如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马说》的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唐德宗李适(kuò)贞元十一年(795年),时年韩愈28岁,那时候韩愈已考中进士,但未被授予官职 。他曾经三次给宰相写自荐书信,希望宰相能当伯乐,给他一官半职,但宰相对韩愈的请求置之不理 。如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这封自荐书信中,韩愈这样写道: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韩愈绘像
韩愈在自荐书信中甚至发出了“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人之救也”的哀求之声 。可是韩愈苦苦等待的结果是“待命凡十有九日命”“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通” 。
即使韩愈屡次登门求见,宰相依然是闭门不见 。韩愈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平,韩愈诉诸于笔端,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不平之鸣” 。所以在《马说》里,韩愈就将内心的种种情感以托物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出来,全文共分三层进行论述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第一层: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一开篇韩愈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是韩愈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从反面展开议论 。
这就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是赏识者与被赏识者的关系,是一种信赖关系,而且彼此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一双慧眼、缺的是欣赏人才的人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仅是韩愈提出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用来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 。从全文的布局来看,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韩愈才华横溢,正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可惜韩愈的才华和满腔的抱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有点怀才不遇的感受,正像《旧唐书》里记载的那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