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二 )


愈(韩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韩愈自持才高,即使进入仕途之后也是屡被贬谪,他心中的压抑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从从韩愈怀才不遇,屡试不第,空怀一腔“忧天下之心”而无用之地可以想见 。他自觉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算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当时的管理层没有人去赏识重用他,于是他便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韩愈以千里马自喻,是对自己设身处地的分析,也是他现实处境的写照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没有伯乐也就没有千里马 。韩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在这里说明了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没有人能鉴别千里马、没有人能懂得欣赏千里马 。
在这里,韩愈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老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又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得不到伯乐赏识的可悲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韩愈的痛惜之情 。“祗辱”和“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他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无知的讽刺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怀才不遇的、被埋没的人才的辛酸和感慨 。
从全篇来看,这一段的目的是提出问题,文中之所以要强调伯乐是唯一的相马者,就是为下文映射“食马者”的“不知马”营造气氛,造成论述的层层递进,也就是蓄势待发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第二层: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在《马说》第二层中,韩愈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与千里马应有的待遇是极其不匹配的 。
所以就造成了千里马吃不饱的结果,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这种能力也就无法体现出来 。它日行千里的本领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过,何谈日行千里呢?无数的千里马就这样被埋没了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文中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是韩愈借千里马说出了心中的压抑之情,这其实是韩愈对自己境况的诉说和对现实的不满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千里马一生的不幸遭遇,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涵盖了韩愈前半生的不幸遭遇 。(韩愈终年57岁,写此文时已经28岁)
韩愈认为: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发挥自己能力、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也就是要有一个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这样自己的才华、抱负才能才会得到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才能得到体现 。
韩愈写马说的主要原因 韩愈马说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文章插图
于是韩愈就对宰相上书自荐,他诚挚恳切的写道:“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韩愈在自荐书信一次又一次地抒发了希望管理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不要在乎人才出身,而宰相对韩愈的自荐不予理睬 。
韩愈没有放弃自荐的机会,这也能看出来韩愈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相当自信的,自信心满满 。所以在遭到拒绝后,他又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荐信,将周公求贤若渴的态度与管理阶层置之不理的冷漠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
在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拒绝之后,韩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心中所有的压抑之情诉诸于笔端 。所以韩愈在《马说》中就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与境况,尤其在本文第二层的论述中,他反诘一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声反问是掷地有声的强音、重音、高音 。
这也是韩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的强烈不满 。“食马者”就是指这些管理阶层的人员,是掌握着人才命运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