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来历是什么?有多长的历史?

三国纷争的公元210年,东吴大将周瑜病死在巴丘 。死前遗书孙权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于是孙权就任命鲁肃为奋武校慰,令他赶至巴丘、江陵,接掌水军 。
戏曲和小说中的鲁肃是一个憨厚的长者,实际上,真实的鲁肃却是“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有过人之才”的将军 。鲁肃接掌水军之时正是孙权、刘备激烈争夺荆州之日,巴丘正当江湖汇口,四通八达,为古来水陆争战之地,尤利于水战,成为一个重要的水军据点,可见鲁肃肩上的担子之重 。所以,为了防御关羽,也为了防备曹操的南下,公元215年鲁肃选择了洞庭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同时在城西依山临水、地势高敞之处,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 。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
以后这古楼多次在阅军楼的基础上修圮,先后被称作“巴陵城楼”(因为它筑在巴陵城门之上)、“洞庭连天楼”,只不过那时仍是阅军楼的规模而已 。直到唐朝的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才把阅军楼扩建为一座庄严壮丽的楼阁,初步奠定了岳阳楼的规模 。不过,那时因为这座楼在郡署的南边,所以只得了“南楼”的名字 。“岳阳楼”名字的出现还是在唐肃宗中期(公元756-762年),大诗人贾至被贬到岳州时写的《岳阳楼重晏王八员外贬长沙》的诗里 。
从阅军楼到岳阳楼,就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岳阳地理基础而言,都不是易事 。据说当时修这样一座楼,非一般能工巧匠所能为,连木匠师傅的祖师爷---鲁班仙师也亲自下凡帮忙了呢!
说是唐玄宗的时候,岳州来了一个姓张的太守 。他上任的第二天,就带着书僮到巴陵老城去转了一圈 。当他走到三国鲁肃的阅军楼时,不禁被那里的山光水色迷住了:只见洞庭湖浪涛连天,君山在波中时隐时现 。巴陵山郁郁苍苍临水矗立,只可惜,这座阅军楼在这广阔宆宇间太简陋了 。于是他心里就萌生了在此修一座庄严、漂亮楼阁的打算 。
到底把楼阁修成什么样子呢?太守心里没有一点底 。忽然他心里一亮:既然没有前人的样子,那么不如干脆出榜招贤 。谁能修好这座楼,重重有赏 。不过,要是修不好,不仅工料全赔,还要受罚 。
这样的榜文,条件实在有点苛刻,所以榜贴出去以后,看的人挤黑了街,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揭榜 。到第三天头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后生把榜揭了 。
太守一看此人,年不过二十七、八,背着一套木匠家什,实在不像有什么绝技在身 。就问:“年轻人,你能够接这么大的活计吗?”年轻人说:“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心,功到自然成 。只要大人给我时间准备,到时候保证大人满意 。”
“你要多少时间准备?”

“半年访遍江南名楼,一年完工 。”
“好,我就等你一年 。”太守答应了 。
小木匠带着家具边做工边考察江南各大名楼 。一直没想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样式 。半年快过去了,这一天他听说几十里外有座楼十分奇特,就背上家什去看 。走着走着,前面有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河上白浪滔滔,雾气袅袅,他沿河上上下下找了一个时辰,也没找到桥,眼看天要黑了,今天过不去就又要耽误一天,小木匠把心一横下了水,朝对面游去 。江面太宽了,天气又冷,小木匠游着游着终于支持不住了,一个劲地往下沉 。正在这个时候,浪花里来了一只小船,一个老艄公把他救了上来 。
“孩子,你到什么地方去呀?怎么急得连命都不要了?”艄公问 。
小木匠把如何揭榜,如何考察江南名楼,如今期限已到,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老人听了,翘起大拇指连连夸他:“好!后生子有志气!”说完,弯腰从船舱里拿出一只鸟笼子对他说:“我把这只鸟笼子送给你,看看有没有用 。”
小木匠一看,呀!这只鸟笼子好精致,上下三层,浑然一体,窗棂隔扇,玲珑剔透,式样特别美观 。这不正是心里想的那楼样子吗?只是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这个鸟笼是怎么做出来的 。于是他抬头问:“请问老人家,能不能把他拆散,告诉晚辈做一遍呢?”
老人笑眯眯地回答:“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心,功到自然成 。”
小木匠回到家里,把鸟笼摆在桌上看了三天三夜,还是没看出门道来 。眼看各地工匠已云集巴陵,工程马上开始,可是自己还没拿出式样来,气得他直骂自己:“人家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我却连解都解不开,这十七、八年的木匠手艺不是冤枉学了吗!”说着,他气得一拳头往桌上捶去,打得鸟笼子一下跳起一尺多高,掉在地上摔得散散的 。小木匠一下子呆了,盯着那散了一地的木棍子,眼泪涮涮地往下流 。哭着哭着,他又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他发现每一根木棍子头上,都做着小小的记号,按照这些记号一一拼起来, 一个精致的鸟笼子又还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