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祖训成就的万木林

在中国福建有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维持了600多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 。这片有着“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和“人与自然的结晶”之美称的万木林,是一个注重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典范 。
万木林位于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境内多奇树怪藤,以“起源特、保护久”而著称,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护区 。当人们穿行于密林,满目葱郁、形态各异的树木时,也会为这里的传奇故事沉醉 。据史载,公元1353年,天灾致使饥民遍野,当地有位名叫杨达卿的乡绅便以“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办法救济灾民,由此造就了这片人工杉木林 。乡里人感恩,称这片林为万木林,以杨家“风水林”对其进行长期封禁、保护 。
【600年祖训成就的万木林】走进万木林,古树参天,树种繁多,林中樟、楠树种尤多,最大的黄樟胸径达181厘米,树高34米,已有600多年树龄 。还有肉桂、观光木、石梓、江南红豆杉、鄂西红豆树等珍贵稀有的树种 。据统计,万木林共有1 341种植物,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25种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早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就阐发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并不突出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生态学著作《寂静的春天》,提出了农药DDT造成的生态公害与环境保护问题,唤起了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自卡森《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对全球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界,经济学、哲学以及日常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环保运动的冲击,莱斯特·布朗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哲学家也将视线投向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应运而生 。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远远超过学术领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从原始社会的“敬畏自然”,到后来“抗争自然”,再到今天的“占有自然”,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制约,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追求 。早在1992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写了一本书—《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旨在讨论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关系 。戈尔认为,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该书副标题“生态与人类精神”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核心 。延续该书的概念,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根据同名图书编导,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进行讲解,以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为主题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随后再次引发轰动,获得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最终戈尔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