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保质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食物的保质期计算有两种:技术保质期和市场保质期 。
技术保质期:
参考企业的生产标准(即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
首先 , 在产品研发阶段 , 将终产品在3种条件下放置——常温(20度、避光)、光照和加速(温度70度 ,  湿度 60%) 。其中 , 常温是完全模拟实际储存情况;光照是看光的影响;加速实验 , 是以1周代替实际1个月 。
其次 , 分别取时间进度的25%、50%、75%、100%和110%的实验样品 , 进行感官评定、理化和微生物检测 。例如 , 保质期6个月 , 那么常温条件下 , 1.5、3、4.5、6、6.5个月的时候 , 取样评定;加速条件下 , 1.5、3、4.5、6、6.5月的时候 , 取样评定 。
最后 , 根据客户对产品感官要求的高低 , 采用不同 的感官评定方法(消费者喜好测试、二三点法 , 等) , 测试 结果合格即认为是通过(一般是风味、颜色、质地等) 。
市场保质期:
参考国家的相关标准
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铺货、物流等情况 , 考虑同系列产品的保质期和消费者认知方面 , 确定一个保质期 。

但是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较慢 , 超市对上架产品的保质期要求 , 以及消费者看到保质期不长的食品 , 可能会犹豫购买等等因素 , 市场保质期可能会比较长 , 但不得长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
扩展资料:
防范食品“永不过期”须标本兼治
食品保质期“失真”问题 , 正成为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隐患之一 , 监管部门急需采取“技防”“人防”结合的措施全力遏制 。
我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已使用多年 , 有些地方已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 。当前 , 一方面应采用许可制度规范食品打码机、涂抹药剂的生产;另一方面对食品包装印刷技术和内容提出更高要求 , 从源头遏制“日期游戏” 。
食品流通领域比较通行的“行规” , 是商家对包装食品剩余1/3保质期的拒收 , 剩余2/3保质期的食品 , 被纳入促销对象 。而最终过期的商品 , 商家往往会退还厂家 , 损失都由厂家承担 。这种不合理的分配体制 , 为厂家伪造食品保质期提供了可能 。
监管部门应在流通领域推行格式化合同 , 禁止过期食品回流厂家 , 相关损失由超市、厂商共同承担 。
处理过期食品可借鉴国外做法 , 引入“第三方机制” 。扶持“第三方”企业将过期食品制成饲料、肥料 , 或者发酵产生甲烷 , 作为工业能源 。“这样可使约七成过期食品得到回收利用 。”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建议 , 监管部门应参照国际经验 , 要求国内食品包装标注“销售截止日期” , 给消费者购买后食用、储存留有余地;标注“最佳口味期” , 明确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标明“食用期” , 指明食物最后食用日期;印刷“封箱包装日期” , 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追究 。
依据国情 , 现阶段抓好食品安全必须动员社会力量 , 鼓励揭发食品行业“黑幕” 。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规 , 对‘王海式’的职业打假等却没有明确支持 。只有全社会监督 , 各种‘损招’才无处藏身 。
参考资料:
保质期-百度百科
【食物的保质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保质期怎么算和保质期怎么算过期的问题分享结束啦 , 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