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给科学家创业的若干条建议( 二 )


东方空间联席 CEO 姚颂 | 图片来源 经纬创投


两次创业过程中 , 亲身经历了三个需要科研背景的创业者们注意的问题 。
第一 , 研究者出生的创业者要沉下心做纯粹的工程 , 不能只看重研发 。 做一个全新的算法固然很开心 , 但算法拿到实际场景没办法直接用 , 要反复调参数 , 一个星期后大家就厌烦了 。 因为这样 , 很多人不愿意做工程 , 只愿意做最前沿的研发 , 但研发后有 90% 多的时间是需要做纯粹的工程 。 所以要逼迫大家以专业工程师的角度要求自己 , 而不仅是研究者 。
第二 , 公司的经营决策不能是个民主的行为 。 当时我们做 AI 芯片 , 选择了无人机市场——因为要做一个新硬件产品 , 大概需要一年打磨才能有较高的可靠性 , 成本因此也较高 , 无人机市场可以接受一个相对高的成本 。
但第一款无人机量产后 , 我发现 , 这个市场天花板太低了 , 而且 70% 的量是大疆一家出的 。 因此我顶着全公司的压力说必须转型 。 当时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反对 , 因为大家花了大半年的心血全白费了 。 但我做了很多的市场调研 , 还是做了决定 , 最后做了辅助驾驶跟智慧安防 。


编者按
张颖对此提到:「当一个公司做最终选择时 , 作为创始人一定要知道 , 这是少数人的选择 , 大多数人都会反对 。 但是一个公司的经营壮大永远不是一个民主的行为 , 少数人正确决策 , 带着大多数人往这个目标坚决地死磕 , 最终才能赢得胜利 。 」

第三 , 适当时候要借力 。 在 2018 年 , 深鉴科技同车厂已经进展到深度合作 , 他们主动付费让我们测试 , 结果非常不错 , 但进入量产前最后一阶段测试后 , 却迟迟收不到客户订单 , 直到我们官宣被赛灵思收购以后 , 客户才火速签约 。 因此 , 创业者在商业合作中需要深度了解行业内部除了表层指标外的一些考量 。


02
三迭纪创始人成森平:从科研到商业的路径

我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 今年是我创业的第十一年 。 三迭纪在 2015 年创办 , 专注于 3D 打印技术应用于制药这件事情 , 这项技术是对底层制药技术的革新 。 制药行业的高门槛、长周期、强监管 , 让行业难以被新兴技术撼动 。 技术的原创性看两个维度 , 一是专利布局的深度和广度 , 二是能否做成行业标准 。
制药行业新兴技术从科学、技术到商业化是有路径可循的 , 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假想或科学理论 , 然后开发出工业级的技术 , 再到产品的立项和注册申报 , 再往后就是新技术的商业化验证 。
科技创业起始需要双向思维形成闭环 。 我的联合创始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深耕了 30 多年 , 属于正向思维 。 我拥有 11 年的创业经历 , 善于逆向思维 。 我们两个在合作的时候就形成了从科技到商业的闭环 。 如果没有形成这样的闭环 ,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 , 很有可能出现大方向的转换 。

三迭纪创始人成森平

很多时候会有一个错误:认为好的技术、好的科学理论会带来有市场竞争的产品 , 最后会迎来比较好的商业回报 , 实际上 , 这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每一步是下一步的基础 , 但是并不产生必然的结果 。
对于制药行业的新兴技术来说 , 除了技术有优势 , IP 有保护 , 注册申报的通路顺畅以外 , 还要考虑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 。
这里分享一个过往的教训 。 在 2016、2017 年的时候 , 我们专注在精益求精做药物传递技术的道路上 , 我们把联合创始人手绘的十几个药物剂型的设计 , 安排了好多科学家去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