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名师教你写好高年级作文

在对习作方法有一定的积累后 , 步入高年级的孩子在习作时需要思考的就远远不止于章法和技巧了 。 孩子要想写出优秀的习作 , 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 孩子们如果能够借习作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 , 反思自己的生活 , 那么他语言所到之处 , 就会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
一、仔细观察 , 积累生活的“美”
写作写什么一直是困扰孩子的一个大难题 。 因此素材积累是解决孩子写作困境的有效方法 。 可是 , 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好素材呢?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父母的爱” , 很多孩子在口语交际的素材积累阶段谈到父母之爱的体现 , 往往是自己生病或受伤时父母带自己到医院看病的故事 。 基于这一类素材完成的习作大多千篇一律 , 感情表达也较为生硬 。 可是 , 父母的关爱难道仅仅只是显露于生病受伤这样的困境之中吗?炎炎夏日里 , 母亲挥动扇子送来的清风是爱;刺骨寒风中 , 父亲为我披上的一件衣也是爱;深夜学习时 , 一杯冒着热气的水更是爱……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平时细心观察生活 , 在生活的细节中去发现值得积累的素材 。
细节观察还体现于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情境中 , 比如在看病的过程中 , 有一位孩子就写道:“我躺在病床上 , 窗外呼啸的寒风从窗棂、门缝间溜进来 。 冰冷的液体顺着输液管流进我的手臂 ,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 这个细微的抖动被妈妈发现了 , 她迅速站起来 , 使劲搓了搓手 , 然后双掌将输液袋捂住 。 带着温暖的液体流淌进我的身体 , 化作感动的泪花夺眶而出 。 ”虽然也是写看病这样较为陈旧的体裁 , 但是他的角度却十分新颖 , 可见 , 只有对生活点滴进行细致观察 , 让孩子领略到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美” , 孩子才会有灵感和素材进行习作 。
二、语言刻画 , 记叙生活的“趣”
在完成素材的积累后 , 如何将素材写成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得在语言上下功夫了 。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 , 写作是倾吐 , 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 ,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 ”让很多家长发愁的一个现象就是 , 孩子好像读了不少书 , 可是完成习作时语言却总是单调直白 , 毫无美感趣味 。 如果在读和写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 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 以五年级上册课文《白鹭》为例 ,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那雪白的蓑毛 ,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 那铁色的长喙 , 那青色的脚 , 增之一分则嫌长 , 减之一分则嫌短 , 素之一忽则嫌白 , 黛之一忽则嫌黑 。 ”这句话除了用排比句简单明了地罗列了白鹭优美的外形特点 , 更是模仿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美女的“东家之子 , 增之一分则太长 , 减之一分则太短 , 著粉则太白 , 施朱则太赤 。 ”因此我在课上讲解此段话时 , 向孩子们介绍了句子的意思及渊源 , 设计了读写训练的内容 , 鼓励孩子们在本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中也模仿这样的句式来对自己心爱之物的外形作一个勾勒 。 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 , 孩子读到的精妙语言也能使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 将自己的素材刻画得更加生动有趣 。
三、赏析评价 , 感悟生活的“彩”
巴金曾说:“读了好的作品 , 我会感到心灵充实 , 我会充满对生活的爱 。 ”阅读可以扩展孩子的视界 , 在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 , 老师和家长都可以适时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些范文进行赏析品鉴 。 在学生习作前 , 阅读优美的范文可以帮助他积累语言素材 。 学生完成习作时 , 恰当的例文可以增强过程的指导 , 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 。 习作完成后 , 如果能在同学之间开展互评交流 , 可以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不同角度 , 为以后的习作打开思维的局限 。 对于生活经验还不多的孩子们 , 要想让他写好生活 , 可以通过赏评一些有关生活的文章 , 读读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 三味书屋 , 了解过去的生活;读读科幻作品 , 畅想未来的生活 。 在字里行间中 , 孩子便突破了现在生活的视野 , 感悟到更多生活中的精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