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 “双减”正在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 。 2022年将是“双减”的深化之年 , “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
从宏观层面看 , 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课改外部舆论、文化环境逐步趋好 , 文化反哺课改生态雏形出现 。 把课程素养、生活逻辑等理念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 , 初高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新教材全部使用 , 新学业评价标准的出台 , 一系列举措使得课标、教材、考试一致性得到了实现 。
不得为学校分配招生指标、不得单纯以分数考核教师绩效;对学生作业总量进行限制 , 校外学科类培训进行有效监控 ,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也就是说 , 政策、文化导向上为学校、教师创造了宽松环境 。
二是“双减”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 。 传统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苦拼、培训班苦补、家长苦陪“五苦精神”获得 。 而“双减”背景下 , 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釆取科学方法实现有后劲、可持续的绿色教学质量 , 借助课程设置、课堂改革、教师素养提升等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 赛道变了 , 评价规则变了 , 质量获得方式发生了改变 , 即以最小的时间、精力花费获得最大的效果、效益 。
【作业|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三是“双减”进入优化、创新、巩固成效新阶段 。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 , 学校、教师对“双减”从被动走向主动 , 从“有”到“优” , 从“优”到“常态化” , 需要不断探索、建模、迭代、创新 。
从微观层面看 , 2022年新课改有六个新路标 。
课程框架视角:从素养层面重构校本化课程体系 。 学校竞争的核心是学校课程特色的竞争 , 而课程竞争的关键是课程开发、实施理念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 可见 , 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整 , 进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 校本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开设 , 从有什么、供什么走向缺什么、补什么 , 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课程生态体系 。 课程体系要增加、渗透、培养时政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艺美素养、劳动素养的内容与比例 , 并釆取选课走班、学分制管理 。
教学方式视角: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同一时空的混合学习将成为新趋势 。 近年来 , 在线直播课、在线课程平台火爆 。 “互联网+”技术颠覆和重构教育 , “倒逼”教育信息化快速升级 , 广大师生必须与时俱进 , 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常态 。 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学习 , 教师对开发、使用信息技术有了切身体验 , 对线上教学具备了一定适应能力 , 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内化奠定了基础 , 也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 。 学校、教师要顺势而为 , 迭代的不仅仅是工具而是系统 , 不仅仅是方式而是教育思想 , 要变应激状态为应然状态 , 借助改变教育形态而改变教育生态 。
减负提质视角:立足“双减”主战场在课堂 , 培优补差主战场同样在课堂 。 要从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内容统整等维度来深化、深耕课堂教学改革 。 可实施策略有:集智备课 , 教材统整 , 构建学习共同体 , 引入信息化学习与思维工具 , 活动评价镶嵌于活动任务中 , 重视元认知、教学目标完整达成和学习价值深度实现 , 等等 。
学习方式转型视角:从教学改革走向学程改造 。 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 关注学的核心是进行学程改造 。 学程改造的前提是从脑科学视角解释学习、认知过程 , 关注学生学习软肋 , 提倡多元学习方式 , 研究学困生成因及学习内驱力激发 ,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 提倡多元学习方式 。 从感觉式学习走向规划式学习 , 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群体学习 , 从单环学习走向双环学习 。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 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 思考的本质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形成个人理解、建立联系 。 “多思考几层”“多思考几步”是训练深度思考的有效抓手 。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数学|称平行线能相交的数学奇才,遭质疑郁郁而终,其理论12年后被证实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周晓|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课”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姐姐|大学学费至少应翻十倍,目前学费太便宜了,便宜的让学生没感觉
- 简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实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