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重重挑战

世界格局变得愈加错综复杂 。 一方面 , 世界各国不断捆绑 , 出现了“利益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 , 在部分西方国家中 , 又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 。 身处“乌卡时代” , 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关注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培养问题?12月17-18日 , 在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 , 嘉宾们围绕全球胜任力与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各抒己见 , 探索新政策下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新模式 。
文 | kaylie
编 | 天悦
01 围绕“四新”构建模型 , 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苏州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杜少梧就《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人》这一主题展开演讲 , 从宏观政策方面讲授了如何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 。 他在演讲最开始时强调 , 教育承担着社会功能和国家功能 , 中国的国际化学校理应秉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 ,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重重挑战
文章图片
▲杜少梧
即将过去的2021年 , “双减”成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 “双减”背后的逻辑 , 也为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人提出了改革指引 , 学校在为学生减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时 , 也应当即时补充曾经缺失的部分 。
可以总结出两点:首先 , 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机械重复 , 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连接、对世界的探索 , 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发挥;其次 , 减少唯分数论的应试培训 , 增加人格培养 , 注重思想引导 。
现在 , 全球仍然处于疫情时代 。 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已经改变了国际教育形式 , 后疫情时代 , 我们需要围绕“四新”来构建模型 , 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

  • 第一 ,新格局 。 对于中国教育未来的定位 , 国家已经提出了口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 。
  • 第二 ,新未来 。 中国将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 , 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 , 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
  • 第三 ,新视野 。 新视野需要我们有新思路和新思考 , 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实现教育目标的重构 , 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心怀荣光、健康责任、深聚智慧、善于融合 。
  • 第四 ,新常态 。 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进程 , 用国际课程的思想和优质经验优化本土课程 , 并在与本土课程融合过程中 , 超越原有文化标识 , 彰显中外教育的共同追求 , 形成新的课程文化应成为新常态 。
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 。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 。 让中国元素成为国际化学校的“刚需” , 让中国课程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 中国道路” , 呈现“更中国 , 更世界!”的特征 。
02 培养全球胜任力 , 沟通和自信至关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我们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只有学生真正有所行动 , 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 今后才会具备全球胜任力 。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在《探索未来课程 , 点亮未来之星》主题演讲中 , 反复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

教育|“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重重挑战
文章图片
陈文国
对于全球胜任力 , 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 其中一个理解 , 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 , 这需要自身具备六点核心素养: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