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璇|“双减”下“课后3点半”干点啥?这里的孩子最爱秘密花园( 二 )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小白老师结合PPT带领大家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芽,还认识了鳞茎类、球茎类、根茎类、块茎类、块根类等各种植物的“变形”。
老师讲完要点,孩子们拿着分配好的小刀“解剖”蔬菜。
洋葱刚切开一半,呛得四年级(5)班的王梓谦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他带着手套将洋葱举得老远,眯着眼睛观察,“老师我看到了‘鱼鳞片’,洋葱是鳞茎!”他又将洋葱一片片剥开,找到一个小白芯,“这是洋葱的芽!”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写在纸上,有的还将各种蔬菜的形状画了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不同部位进行标注。
“我天天都盼着周四!通过种植社团,我学会了很多有关植物的知识,我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我平时就喜欢花花草草,在这里我可以自己动手种,而且看到自己做的小鸟喂食器被挂在枝头,做的植物标本被放在展示柜里,感觉太棒了!”种植社团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明年还要继续参加。
等在一旁的家长眼里都是欣喜。“以前下了课,赶紧接上往课外班跑,孩子累不说,关键整天关在屋里不接地气。”一位妈妈说,“孩子每周都能在这个小花园里干点活,摸摸土,学习花怎么种怎么浇水怎么除虫,这样才能全面成长。”
更多活动等待探索 13名小学生成为村史馆小小讲解员
除了生境花园,中关村村史馆还为双榆树中心小学红领巾志愿宣讲团的小小宣讲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在村史馆担任小小讲解员。
中关村村史馆正在开展的“村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中,就有13位小学生成为小小讲解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带领大家追寻中关村地区的红色足迹,探寻创新密码。
“如果我们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会发现很多公司都在销售一种电子产品——汉卡。它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东西:一块集成电路板卡和一套用5寸软盘承载的软件系统,板卡上的芯片字库里永久存储着常用的标准汉字,能把使用者敲击键盘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码,找到字库里相应的汉字地址,计算机就可以读取其中的信息,通过处理器和存储器,将一个点阵组成的汉字显示在屏幕上或打印在纸上。”
打开中关村街道的微信公众号“乐活中关村”,在“村史故事我来讲”板块,就能看到13位小小讲解员的讲解视频,线上浏览中关村村史馆。
讲解“联想式汉卡”的是六年级(3)班的王蓉璇。王蓉璇的爸爸妈妈在手机上看到女儿的讲解视频大吃一惊:“这么专业的技术术语,没想到孩子能背诵得这么熟练,讲解得这么绘声绘色。”
王蓉璇一家住在中关村街道很多年,可是对
“中关村”三个字并没有特别深刻的了解。自从王蓉璇成为小小讲解员,全家人都成了“中关村迷”。王爸爸说,自打女儿在村史馆当上了小小讲解员,便带着全家人去村史馆参观,“通过当讲解员,让孩子‘知家乡、爱家乡’,对她出生、长大的北京、中关村有认同、有归属感,我觉得这项活动特别好。”
今年寒假,只要疫情防控条件允许,王蓉璇将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展实地讲解志愿服务,并参加培训活动。
读书会、科普讲座、环保市集……中关村众享荟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双减”后的双榆树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将在这间开放的博物教室里,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爱上家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