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 19岁的天才少年张一得 , 在北美选择了自杀 。
很多很多的例子 , 我们不忍再一一列举 。
徐誉舒在遗书中写道:
人自杀是因为生命力耗尽了 , 肉体却依然活着 。 活着真是莫大的折磨 , 食不知味 , 寝不能眠 , 但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把脸上僵硬的笑还原的时候 , 我常常会想那张脸皮下是清晰的死亡 。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 , 能够在17岁的花样年纪 , 生命力早早地被耗尽 , 体味到活着的困苦和无力 , 窒息和痛苦?
王国维在其《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是这样诠解天才的:
“呜呼!天才者 ,天之所而人之不幸也 。 ”
他的话其实有点偏激 , 或者说本末倒置 , 似乎天才的悲剧是先天注定的 。
其实天才的悲剧是后天的 , 是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 。
大人们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不断提高的期望值 , 是谋杀天才的元凶 。
我们对待天才的方法 , 有人叫它“窒息式”的教育 , 有人叫它“天才终结”教育 。
不管怎么说 , 是我们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 漠视了孩子的权益 。
林嘉文童年时 , 过得跟同龄人没有什么两样 。
父亲回忆说:“没上学那几年 , 儿子是最幸福快乐的 。 他活泼开朗而且善良 , 一边走一边玩 , 看见小狗、小猫、小树、小草、小石头都要认真地打招呼 。 ”
“我无法呼吸” , 是这个天才少年最后的感受 。
唯一庆幸的是 , 他再也不用经历这种缺氧的窒息感了 。
司汤达说过:
“快乐是一种奢侈若要品尝它绝不可缺的条件是心无不安心若不安——即使稍受威胁快乐就立刻烟消云散 。 ”
如何让孩子心无不安 , 才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努力的 。
【林嘉文|天才少年16岁出版专著,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未来没有吸引力】爱护孩子 , 爱护天才的最好办法 , 就是不要给他们压力 , 让他们“心无不安” , 不然的话 , 我们就是谋杀者 。
推荐阅读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幼儿园|青岛18所学校拟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 青少年|以闲暇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 青少年|9岁是孩子成绩分水岭的关键年, 耶鲁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启示
- 翻译|“天才”金晓宇已回家继续写作,复旦教授:值得佩服
- 清华大学|满分“天才神童”何碧玉,14岁就进入清华大学,如今却被人看不起
- 金晓宇|“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父亲:要多陪陪他,其他的想不了那么多了
- 南京大学|“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刷屏!他的这些译作你读过吗?
- 译作|“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刷屏!他的这些译作你读过吗?
- 考试|数万天才的悲哀:高开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