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才能真正缓解教育焦虑,改变家长和老师的“分分必究”


认可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才能真正缓解教育焦虑,改变家长和老师的“分分必究”
文章插图

“双减”政策颁布和实施以来,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的行为都在发生变化。相关政策对职业教育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在新的基础教育生态下,职业教育将会怎样发展?这些正在和即将发生变化值得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和思考,从而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普职分流”引发的焦虑如何疏解?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在过去若干年中持续增加,公共政策在若干年前就开始尝试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去的思路更多聚焦减轻学校的学习负担,以课程和教学的内容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但是,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学校教育降低要求、减轻负担的同时,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则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和作业。
去年的“双减”政策则有些不同,不仅强调学校作业等负担的减轻、减少,也强调学校课后服务的配套,同时,从时间、内容和资本等不同维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控和限制。通过多管齐下的政策措施,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限制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影响,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现实中,部分家长并不会因为学校课后服务的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的限制就让子女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而是仍然想方设法增加子女的校外学习时间,这无疑重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核心挑战之一就在于,能否以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家长增加子女校外学习负担的行为。
家长之所以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子女的校外学习时间,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进入更好的教育路径。
目前,初中毕业生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点在于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职业教育是多数家庭不愿意优先选择的。人们为了避免子女进入职业学校,而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双减”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学生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能否切实减轻,在更加根本、更长远的意义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能否实质性地提升,从而为众多家庭提供另一条愿意主动选择的教育路径。
职业教育曾经是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
尽管当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家庭不愿意主动选择,但这并非历来如此,在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曾经是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的教育路径。
改革开放后,此前遭到破坏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建立。1980年代中期的教育体系改革明确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发展壮大。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职业院校曾经是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的“香饽饽”,因为那时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能够向学生提供干部身份和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很好;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成绩很好的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然而,上世纪最后几年,伴随着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和随后的大学扩招,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降低,人们不再愿意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成为了初中毕业后的优先选择,职业学校招生大幅度下滑。
21世纪初,由于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技工荒等现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国家的特别重视。自2005年起,国家开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通过学生资助体系、示范校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和生均拨款机制等进行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近几年,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的地位得到确立,建立起了涵盖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内部升学的路径基本打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