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校带弱校,怎样做更好?( 二 )


此外 , 部分基层学校纳入集团校之后 , 既要接受集团校的管理 , 还要受到行政隶属单位的管制和考核 , 压力较大 , 束缚较多 , 难以放开手脚搞教学 。 派驻分校的校长也反映 , 希望得到人事和资金上的更多自主权 , 更便利地落实改革想法 。
——集团机制待规范 。 有的地区为快速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 简单粗暴地将区域内或跨区域多所学校纳入一所强校名下 。 一些强校担忧 , 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太广就稀释了 , 难以保障单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
优质校的名气光环带来附加效应 , 集团化办校也给学区房炒作提供土壤 。 一位不愿具名的开发商说 , 大众对名校资源最为关注 , 如果楼盘紧挨着某优质校分校 , 那么把房价提起来就有了噱头 。 家长们呼吁 , 强校带弱校不能仅仅挂名 , 而是要让资源互通机制更加完善规范 , 实质性提升办学质量 。
加强保障 , 完善机制
强校带弱校的出发点 , 是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统一起来 ,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让更多孩子受益 。 要让帮扶效果落到实处 , 还需加强机制建设 , 细化保障措施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荣伟认为 , 强校带弱校以资源共享和师资交流为主要举措 , 需教育部门在机制建设上进一步发力 , 强化师资调配、教学设备配备以及生源调控等制度性保障 , 特别是要完善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 , 调动其积极性 。
在评价体系上 , 强校带弱校发挥效用的关键在于带动弱校提升 。 三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刘若嘉表示 , 当前考核方案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是比较生源在入学和毕业时的面貌 , 看其是否进步;同时也要探索“减量考核” , 即后进学生数是否减少 。 考核指标是多元化的 , 应摒弃纯粹成绩导向 。
从长远来看 , 充分调动教育资源的内生动力、培养更多教育人才 , 才是带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的关键 。 应充分调动成员校的主观能动性 , 鼓励教育者的创造性改革举措 , 促进区域内学校良性竞争 。
【教育|强校带弱校,怎样做更好?】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 , 作者邓倩倩 , 编辑徐宁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 , 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