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汤

麻黄细辛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导语:今天跟着毛锦军先生来复习一下《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汤 。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

《伤寒论》第301条说:温阴病、退热、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主要因素 。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阿莎丽、附子,炒熟,去皮,碎成八块 。
三味,取一桶水,先将麻黄煮开,减少2升,去掉泡沫,把所有的药都放进去,煮开3升,去掉我,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
【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汤】
扣除

这一个从“少阴病”开始,意思是这个病一定有少阴病的基本症状 。胡希树先生认为,少阴病是一种表阴证,是一种表虚寒证 。
还有“少阴病”?既是表虚寒证,又是真阳不足,饮寒过度证 。三阴病皆有寒饮 。因为三阴不足和感冒不能把温水喝进津液,就应该戒酒 。
第一,“脉搏很好,但我想睡觉”
当阳虚寒凉时,你会怕冷,身体机能虚弱,精神萎靡,所以会出现“脉微而困”的证候 。
“但困”是指精神疲劳、闭着眼不睁开、困倦、嗜睡,即被叫后醒来,然后又睡着 。
微脉,因虚寒,脉象弱而诱发,呈微状,微浮或微滞而弱 。
大家都学过中医诊断学,脉弱的主要疾病是阳虚气虚,即阳虚或虚,阳虚气虚,所以脉弱 。
脉象的主要疾病是气血两虚,气虚不能活血,营血不足不能补脉,所以脉细 。
从脉象可以看出气血两虚,如果心脑不能被气血温煦,就会出现困倦、头晕、困倦、失眠等症状 。
这些症状,我想大家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者患有慢性病的外感患者 。
二、“从一开始就退烧”
什么是“一开始就退烧”?
表阴证的特点应该是恶寒不发热,这是少阴病的本来特点,因为《伤寒论》第七条说:“发热恶寒者,由阳所致;无热恶寒者,在阴 。”这篇文章被后世医生公认为六经的总纲 。
因此,少阴病,发生在阴,不应该像往常一样发烧 。
“初退热”指少阴病初发热,一般不持久 。
退烧不一定就是发烧 。“抗”这个词意味着发烧不应该发生 。正如我刚才所说,少阴病的特点是不发热 。
也就是说,刚得少阴病是一种新病,表邪明显,外感寒邪,表气滞,初起发热 。
但是,因为这是表虚寒证,虽然这个表虚寒气不太重,是外感寒邪,和齐威的郁结是一样的,有表邪,所以会有发热症状,但是这个发热不太高,也就是说没有大热,主要是畏寒 。
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寒热病例 。就少阴伤寒这一证型的发热恶寒而言,由于个体差异和致病因素的不同程度,病情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有些是微恶寒,有些是恶寒颤抖,有些是低热,有些是微高热,临床上还伴有鼻塞、流涕、头痛、颈痛、身痛、腰痛、关节痛、咽痛、咳喘等症状 。
三、“深脉”
“深脉”,这个脉对于鉴别少阴病很重要 。与浮脉相比,深脉属阴,主病在胃 。这里的深脉表示胃里有冷饮 。
《金匮要略》说“脉重则水之责”,所以这个脉就是房内冷水的脉象 。晚、结、代、数、紧脉亦可见于此,微浮脉亦可见,但脉象多为虚弱 。
此外,还可伴有体质虚弱,舌质苍白、圆胖或滑滑,或偶有联系强者表现少阴病,舌苔黄腻 。
因为,很多患者刚发病的时候是表阳证,由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当变成了表阴证,现在临床上很常见 。
刚刚分析的证型,初起发热,表邪明显,需要从表、里两个方面来解释“麻黄细辛附子汤” 。
此麻黄细辛汤证以伤寒表证和少阴伤寒内证为特征 。如有此指征,宜用麻黄细辛汤温表逐饮 。
在这里,病机的关键点是表虚而寒,内寒而饮 。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含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只有三味药,可以说配伍严谨,简单有效 。
我们来看看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如何论述麻黄细辛汤中这三味药的药性和适应症的 。
分析《方义》时,要根据《本经》药物适应症的特点来分析,因为《本经》是秦汉时期很多医生总结、收集当时药学经验的专著,其成书日期与《伤寒论》和《杂病论》基本相同,两者都是汉代成书的 。
但是,这本书属于东汉初年的著作,大约在公元69-100年,比东汉末年写的《伤寒杂病论》早,大约在公元200-219年
《伤寒论·杂病篇》所描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处方用药的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