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杨利伟文章进初中语文教材,文末思考题发人深思
杨利伟描述自己“太空之旅”的文章,进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发热议。
课文题目叫《太空一日》。其实里面涉及的不少内容,媒体都已经报道过了,比如上升过程中感到剧烈疼痛,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在太空中听到神秘的敲击声,等等。
尤其这个敲击声,曾经有专家出来解疑释惑,认为是压力变化导致金属发出的声响。不过,教材并没有采纳这些解释,而是本着严谨的态度,保留了“到现在也没有确认”的说法,让文章有了点“悬疑”色彩。
匆忙地给出答案,未必是科学的态度。毕竟这篇课文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除了感人的英雄事迹,这篇课文末尾的“思考探究”题,也值得一提。
亮点在哪里呢?简单,朴实,不故弄玄虚。
思考探究:
一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二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文章插图
第一题太简单了,简直就是幼儿园版的“数一数”;
第二题也是如此,让你从文章中找几条和严谨有关的例子而已,但很有价值——严谨的态度,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未来,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这不是在“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我敢保证,这样的思考题,杨利伟自己也能得高分。
可是,很多出现在中考、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即便找到了文章的作者,他也是回答不出来的。
文章插图
曾经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作者看到“窗帘在日光灯的照耀下,发出淡淡的蓝色”,其中有什么寓意?
标准答案是:因为蓝色代表忧郁,表达了作者忧郁的心理状态。
然而,作者的回答是:“我当时看到的就是蓝色啊,什么也没想,就那么写了。”
奈何?
周国平一篇文章成了语文阅读题,后面大概五六道题目,一共12分。周国平以作者的身份,很认真地做了一遍,结果,得了6分。
自己写的文章变成了阅读题,作者自己也答不对,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同样的文章、同一段文字,本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者、出题者出现解读不一致的情况,很正常。
值得探讨的是:阅读题是否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是否允许考生对同样的文章、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解读?
我们的考试,本身就是标准化的。这种流程,大大束缚了出题者。如果题目太发散,给学生的发挥空间太大,会导致评分出现很大弹性。
在19世纪,人类的知识总量,每50年增加一倍;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变成了每3年增加一倍。
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年人那时候还刚刚出生,手机还是稀罕玩意,更没有智能手机。
放到今天,大概每1年就能增加 一倍了吧?
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早就不合时宜。
推荐阅读
- 考试|学生迎来重大消息,中小学或将面临大调整?资深职业人给出答案
- 基准|四川各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出炉
- 标准|好成绩是训练出来的
- 作文|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怎么收费?此地区给出答案,整体费用相对合理
- 宿迁学院|初中生“身高标准”,很多学生未达标,家长:要重视
- 义务教育|2022年学生迎好消息,学制缩短、普及高中能实现吗?官方给出答案
- 东莞|专科生看完以下内容,专升本和直接考研的问题,一定会有个答案
-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奇葩答案频频出现,学生表达“我要黑化”,老师懵了
- 教育|优化整合“麻雀学校” 不以学生人数为唯一标准
- 办学|优化整合“麻雀学校” 不以学生人数为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