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鲁迅的文章被移出课本,大批明星却被编入试卷教材,这样做好吗?( 二 )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 , 鲁迅的意义之于语文 ,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 一方面 ,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 推崇白话文 , 推崇新思想 , 并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 正因如此 , 我们才得以获得知识教育 , 否则我们大多数人至今还是文盲 , 也不会去讨论鲁迅相关的问题 。
另一方面来看 , 鲁迅终其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的精神 , 即便是语言夹枪带棒 , 尖刻冷峻 , 背后却渗透着一种高尚勇敢的情怀 , 或许我们在学生时代难以理解 , 但是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 , 我们才明白其中的用心良苦 , 但是这样的种子却必须在学生时代播下 , 如此才能开花结果 。
我们碌碌一生之中 , 谁还遇不到几位闰土一样被宿命折磨到麻木的老友?谁还遇不到几位祥林嫂一样即便心里有苦却只能向虚无寻求慰藉的可怜人?谁还遇不到几位像孔乙己一样死死抱住心里残破的信念潦倒一生的糊涂人?他们的错误 , 一半是因为时代 , 一半是因为心灵 。
二、鲁迅为什么搬家?
近年来 ,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事情 , 中学课本要把鲁迅的文章移除一些 , 网友对此争议颇多 , 有的人赞成 , 认为鲁迅的文章不合时宜 , 有的人反对 , 认为鲁迅代表着民族魂 , 当然大多数网友不置可否 , 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 , 时代的众生喧哗之下 , 鲁迅依旧在寂寞中奔驰前驱 。
我们应当理解的是 ,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而言 , 困难确实存在 ,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之中掌握汉语的基础用法就已经存在难度 , 更何况还要更上一层楼地促使他们理解更深的涵义 , 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难度 , 但是如果不这样 , 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又无法突显 。
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 , 如果不给学生安排足够充实的任务 , 一方面学生会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之中被淘汰 , 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会在未来的人生事业之中后劲乏力难当大任 , 相比于更为繁琐笼统的语文教学体系而言 , 鲁迅的文章仿佛尖刀利刃 , 正中要害 , 更适合如今的语文教育 。
三、时代变了 , 民魂不变
现代语文教学也不是没有创新举措 , 比如一些地方教育实验之中 , 将大批明星作为案例编入语文教材之中 , 目的是为了体现时代特色 , 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 但是如此并不见得有效 。 所谓明星大多哗众取宠 , 其走红不过是昙花一现 , 学生追逐他们也只是青春期的冲动而已 。
如果这些学生长大成人之后 , 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教材 , 有可能会怀念那时的青涩懵懂 , 但是也难免对自己的盲目追星感到尴尬 , 最后留在他们心里的春华秋实或许真的不多 。 而鲁迅先生作为革命时代的旗手 , 难道真的不合时宜了吗?至少比所谓的明星要更有教育意义 。
鲁迅的眼光并不局限在他生活的时代 , 而是关注着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 始终在冷峻的笔锋之下潜藏着热忱的希望 , 他所记录所描写所批判所刻画的那些社会现象 , 时至今日仍然鲜活可见 , 中国实在太大了 , 是非纷纭 , 矛盾猖獗 , 我们容得下万千繁华 , 更需要一种清醒的审视 。
鲁迅一生强调民魂 , 这正是他的意义所在 , 不仅是先锋文学巨匠 , 也是国民精神的导师 。 因此足以担当得起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评价 ,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 青年学子注定成为民族未来的脊梁 , 我们需要个别优秀人物承担起这份责任 , 并且希望这样的学生再多一些最好 。
小结: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也未曾得见中国社会的变革 , 我们到今天也应当居安思危 , 如果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就将先贤遗忘 , 这样的民族难以看见未来 ,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现实之下 , 鲁迅先生批判的人物仍旧群魔乱舞 , 我们不仅要清醒地认识 , 更是一个都不能宽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