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高校“刷脸”的隐私困境:130多家双一流、4000多万张脸亟需保护

要点概览
1. 多数高校疫情前已引入刷脸,2018年为部署高峰期
2. 高校刷脸场景广泛,校门/宿舍门禁、远程考试、报到迎新等最为常见
3. 多数高校存在强制刷脸,具体强制方式不一
【人脸识别|高校“刷脸”的隐私困境:130多家双一流、4000多万张脸亟需保护】4. 多数高校未尽到告知义务,亦未公开信息处理规则
5. 学生难以行使监督权和其他个人信息权利
6. 供应商的经营风险是否会传导,尚不得而知
7. 高校刷脸风险凸显,智慧校园建设应依法合规
作者 | 王旭 北京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来源 | 微观叙事
近年来,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刷脸设备正在成为风靡一时的“高校标配” 。早在几年前,不少高校就在新闻稿中骄傲地宣称人脸识别技术为校园带来了智慧感 。
然而,这些刷脸设备往往“随风潜入夜,部署细无声”,高校很少披露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甚至出现强制使用人脸识别的现象 。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专任教师183.30万人 。高校如何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将影响到规模庞大的个人信息主体 。
高校的示范效应也将进一步影响中小学、社会企业等其他机构 。随着人脸识别滥用问题的凸显,高校运用人脸识别的行为也应当得到法律的审视 。
本调研选取了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网络公开信息进行了调查,以期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进步略尽绵薄之力 。
多数高校疫情前已引入刷脸,2018年为部署高峰期
截至2021年7月28日,在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仅有第二军医大学、西藏大学等2所高校尚无公开信息表明其已部署人脸识别技术,其余135所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人脸识别 。
从直觉上看,人脸识别技术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大规模推广的 。然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高校(111所)早在2020年之前就已经部署了人脸识别,仅有24所高校在2020年之后才开始引入人脸识别 。
早在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就先后引入人脸识别,分别用于员工考勤[1]和迎新[2] 。此后至2018年,每年引入人脸识别的高校数量进入爆发式增长 。仅在2018年,就有4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引入人脸识别(参见表1) 。
表1:“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始部署人脸识别的时间分布
人脸识别|高校“刷脸”的隐私困境:130多家双一流、4000多万张脸亟需保护
文章图片
高校刷脸场景广泛,校门/宿舍门禁、远程考试、报到迎新等最为常见
人脸识别技术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具体应用场景可分为四大类,即门禁类、教学行政管理类、安全管理类以及生活支付类,这四大类又可细分为23小类具体应用场景 。
在门禁类方面,人脸识别应用频次较高的场景是校门及宿舍,各有60所高校在此设置刷脸设备;图书馆居于其后,共36所高校在此设置刷脸设备;此外,亦有部分高校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歌剧院、博物馆等场所设置刷脸设备(参见表2) 。
表2:“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门禁类场景下应用人脸识别的情况
人脸识别|高校“刷脸”的隐私困境:130多家双一流、4000多万张脸亟需保护
文章图片
教学行政管理类也是高校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场景 。其中,最多的应用场景是远程考试,共有62所高校应用;位居第二的场景是刷脸报到/注册/迎新,共有49所高校应用;在线下考场管理、智慧教室/课堂管理、会议活动签到/运动员入场、教务就业等服务等场景,有15所以上高校应用了人脸识别;亦有高校将人脸识别应用于宿舍纪律管理、体育课/晨跑等刷卡、后勤管理等场景(参见表3)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