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教师节,我们想讲讲四川大学一位院士的故事( 二 )


从前读书的时光多么美好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童年》、《在人间》、《牛虻》…… , 这些小说曾让他激动不已 。 让石碧印象最深的 , 是他上中学的第一节课 , 他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杨自镶对他们讲的那句话:“你们已经被耽误了太多时间 , 我是数学老师 , 对其他事情懂得不多 , 只知道我们国家非常非常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 , 你们抓紧时间吧!” , 这句话如一记烙印 , 深深地刻在了石碧的心里 。
于是 , 每天忙碌归来 , 石碧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把他专门带到农村去的中学课本看了又看;每借到一本文学名著 , 他都如获至宝 , 连夜研读……
成功总会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 1977年高考恢复 , 石碧凭借着3年来始终未放弃学习的优势 , 于1978年顺利考上大学 , 第一志愿即被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前身之一)高分子材料系制革工程专业录取 。 靠着自己的理想与勤勉 , 石碧叩开了这座中国久负盛名的大学校门 , 自己的命运也将因此而发生重大改变 。
入学后 , 石碧如久旱逢甘露的树苗 , 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料 。 川大的皮革工程系历史悠久 , 可追溯到1921年燕京大学皮革系 。 专业大师辈出 , 包括新中国第一个制革专业的开创者张铨先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 。
而石碧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 , 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 虽然学校离家里很近 , 但他的多数周末和节假日都是在川大的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的 。 1982年 , 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的石碧留校工作 。 1983年 , 他考上了本系的在职硕士研究生 。
已经确定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的石碧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 1987年 , 他成功考上川大中-英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 在国内攻读博士期间 , 他在导师何先祺教授的指导下 , 开展橡碗栲胶(植物单宁)化学改性及应用研究 , 力图将这类资源丰富但品质较差的植物单宁改造成高品质的鞣剂产品 。
1989年12月31日夜 , 石碧仍像往常一样去实验室做实验 。 过了今天 , 就是他进入博士生涯的第三个年头了 , 可科研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 石碧压力有点大 。 他在实验台上安装6套反应装置 , 对依据前期实验结果推衍出的6个反应方案同时进行实验 。 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 , 奇迹出现了 , 其中一套反应装置中产物的转化率、pH滴定曲线、等电点等重要指标都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结果 。 他终于可以按计划赴英国开展博士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 , 并于1992年完成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
此时 , 距他进入川大 , 已经经历了14年时间 。 漫漫学途 , 何等艰辛!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石碧 , 拒绝了多个优渥的海外工作机会 , 他只想回到祖国 , 像他的师长那样 , 把多年所学 , 回馈给培养他的母校 。
石碧院士与学生们在一起
学成归来的石碧 , 从未停止在学术上持续攀登的脚步 , 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20世纪90年代 , 他将研制的栲胶型金属配合物鞣剂应用于制革染整过程 , 开发了高吸收染色加脂-复鞣填充一体化技术 , 使制革过程染料、加脂剂接近零排放 , 皮革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 中国上千个制革企业采用了这项技术 , 产生了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
1994年至今 , 持续开展无铬鞣制技术的研究 , 先后开发和推广应用了无铬鞣山羊服装革生产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无盐不浸酸无铬鞣制技术 , 并建立了系统的无铬鞣制理论 。
【四川大学|教师节,我们想讲讲四川大学一位院士的故事】1996年起 , 石碧作为课题负责人 , 连续规划和组织实施了5项制革清洁技术领域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划研究课题 , 通过组织20余个单位近百人协同攻关 , 先后开发了低硫少灰保毛脱毛技术、无铵脱灰技术、无铵软化技术、无盐浸酸技术、制革准备工段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制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制革废液循环利用技术等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 并开发了近20种清洁制革关键助剂 , 对我国制革产业的清洁化和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