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雨|用词不准,文气不足?送你一块文笔磨刀石( 二 )


这个道理自古有之 。 王安石有诗云:“看似平常最奇崛 , 成如容易却艰辛 。 ”这既是评唐代张籍的诗作 , 也是自己的经验之谈 。 平淡而不平庸 , 淡而有味 , 才是作者该追求的艺术境界 。
这并不易 。 越无华丽辞藻 , 无艰字僻典 , 无斧凿痕 , 背后越需反复锤炼 , 斟酌推敲 , 恰如卢延让的《苦吟》所言:“吟安一个字 , 拈断数茎须 。 ”
说着玄乎 , 我们来看看当代作家是怎么做的 。 自上世纪以来 , 文学语言一直朝简单发展 , 也就是说人话 , 普普通通的话 。 中外皆如此 , 如海明威 , 已经精简到一个高度 , 用词直白 , 句式简单 。 如何能在寻常平淡的语言里写出味儿来 , 既显作者的功力 , 也是作者的任务 。
然而 , 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 换句话说 , 就是要用人人都能说的语言 , 写出别人甚少这样写过的东西 。 听着拧巴 , 但细想又只能如此 , 否则新从何来?
汪曾祺是散文高手 , 文笔朴实无华 , 但又有趣得很 。 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 , 拆开来没什么 , 放在一起 , 就有点味道 。 ”我们可随意赏析几句——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 , 下午剖食 , 一刀下去 , 咔嚓有声 , 凉气四溢 , 连眼睛都是凉的 。 (《人间草木》)
如果你来访我 , 我不在 ,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 它们很温暖 , 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 (《人间草木》)
都到岁数了 , 心里不是没有 。 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 , 飘过来 , 飘过去 , 下不成雨 。 (《受戒》)
“连眼睛都是凉的”“请和我的花坐一会儿”“薄薄的云下不成雨”这些句子 , 每个字我们都说过 , 但就汪曾祺写得出 。 何为从容 , 何为意境 , 何为余韵 , 尽在字里行间 , 不得不服 。
很多人想一窥个中奥妙 , 汪老有一段我认为概括得最通透——“好的语言 , 都不是奇里古怪的语言 , 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 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 , 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 , 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 , 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 ”

成雨|用词不准,文气不足?送你一块文笔磨刀石
文章图片
《人间草木》 , 汪曾祺
锤炼语言“四字诀” 道理归道理 , 听得再多也抵不过动手写一句 。 我们笔下之言 , 大多脱胎于前人 , 不断演化至今 , 才得此枝繁叶茂 。 因循守旧不行 , 胡乱创新也不行 。
语言是要练的 , 而且要慢练 , 不是突击个大部头或背点名段名篇所能实现的 。 只有日复一日地积累、磨砺、内化 , 才能信手拈来 , 触处成文 。 否则 , 枯竭之感难断难解 , 每每用词 , 举笔艰难 , 苦思不得 。
那该怎么练呢?汪曾祺有个“四字诀”:随时随地 。 他在多次演讲中分享过自己的方法 。 如学习民间语言;熟读经典;读点戏曲、曲艺、民歌;研究老作家的手稿;最重要的是不断写 , 反复锤炼语言 。
而今碎片阅读和学习日盛 , “随时随地”变得既是必须也是现实 。 加上手机等移动工具的加持 , 练笔更是多了花样 。 在我看来 , 从易到难 , 可分五个阶段建立练笔习惯 。
【成雨|用词不准,文气不足?送你一块文笔磨刀石】一、随手记 。 无论何时何地 , 一个好想法 , 一个有趣的场景 , 一句动人的话或一段精彩的阅读摘要 , 都记下来 。 你会发现 , 生活原来早就为你建了一座如此丰富的素材库 。
二、日记 。 想到什么写什么 , 除了能重温人生 , 更重要是知道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