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一盏灯,引领我探索变革之路( 二 )


2005年 , 我担任一所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后 , 按照佐藤学所提供的改革路径做了一番真刀实枪的改革试验 。 我在全校推行相互听课机制 , 鼓励教师打开教室大门 ,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互相听课 。 我率先带头 , 走进每一间教室 , 听了学校所有教师的课 。
在听课的过程中 , 我发现教导处制定的教师听课评价表涉及三级指标几十个评价点 , 看上去面面俱到 , 但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实用性不高 。 一方面是评价的指标太多 , 教师们难以兼顾听课和评价两项任务 , 另一方面评价的指标不具有适切性 , 到了具体的课堂上难以一一对应 。 我为此建议各教研组依据本组教师的实际、本学期改革探索的要点等 , 确立教研组自己的评价指标 , 指标要简单明了 , 一般不超过五个 , 聚焦于本学期教学改革的核心即可 。
与此同时 , 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 为全校教师安装了电子白板 , 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即时性、互动性 。 新课程以及电子白板两项改革的引进 , 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我们充分发挥此前听课评课机制的作用 , 并通过区级、市级的教学展示活动等 , 连续为教师们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 实践证明 , 佐藤学的这套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 我们仅用了两年时间 , 就实现了学校面貌的根本性变革 , 我为此写的文章《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也第一次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
在一所学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 是否可以在一个区域加以推广?2008年 , 我调任到教育局工作后 , 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 我又一次学习《静悄悄的革命》 , 逐渐明晰了改变一个区域层面教学面貌的路径和策略 。 将目光聚焦在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上 , 并和中教科、教研室、科研室的团队们一道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以及应该采取的举措 , 逐渐形成了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校际集体备课和范式教案研究、听课指导项目、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深化推进、以试卷讲评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作业有效性的研究、学业质量监测的研究、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教学改进的保障措施等十大推进项目 。 其中核心的项目是听课指导项目 , 我们在区级层面组织专家组 , 深入到一所学校连续听两周的课 , 目的就是要能听到教师常态的课 , 发现具有教学特长的教师将其充实到专家队伍中来 , 找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 听完课之后 , 专家组会为每一个学科组的教师写一份专题的诊断报告 , 提交给学校 , 请学校继续关注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实际 。 一段时间之后 , 专家组会再次回到这所学校 , 针对上次诊断报告中的意见回头看 , 帮助教师切切实实地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 其他项目配合着这一主项目同步跟进 。 就这样用了三年时间 , 虹口区初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 全体初中教师的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
关系第一 知识第二
【过程|一盏灯,引领我探索变革之路】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 ,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 是在交往中进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动 。 “交往”有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填鸭式的“单向交往”常被人批判;师生你问我答 , 在“热烈”的氛围中实施学习的“双向交往”常有流于形式的可能;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偶尔也会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 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 , 与教师的思路不同的“异向交往”的话语 , 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 , 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