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娅|美国“田野调查”寒门弟子:被名校录取不等于能融入( 三 )


并未融入后果,受伤的贫困生会拒绝选择高光职业
我要感谢研究经济分层问题的学者, 得益于他们的工作, 我们现在知道, 从大学毕业能获得极大的回报, 一纸大学文凭, 在一生的经济收入上都有所体现。而现在, 我们必须从这个结果向前追溯, 理解读大学如何可能推动或阻碍这一过程, 分析其间发生的种种机制。换言之, 关于大学作为社会流动跳板的功能,关于大学如何襄助学生未来的成功, 抑或加深了他们当下的困境, 我们现在所知的并不够, 还须做更深入的观察和更细致的分析。
现在, 有学生拿到了一所精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仅凭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利用起在校园里接触到的全部人脉和资源。 相反, 还有些学生, 比如瓦莱里娅和米格尔, 却把自己封闭起来, 远离大学社群, 显得格格不入,这些学生大多是双重贫困生。 在每一个精英机构的内部, 都隐藏着一套看不见的“课程表”, 里面写满了不成文的规则、未经解释的术语以及一整套局内人视为当然的事情。
在找工作时, 对于有些本科生来说, 他们所向往的工作环境最好接近他们在大学的经历, 无论是说周围的人员结构相似, 还是精英地位相仿, 但有些学生却反过来了, 他们想要逃离。心理学家瓦莱丽·珀迪-沃恩斯及其合作者曾对职场的专业人士进行过研究, 他们最终发现, 若是曾遭遇由环境所释放的敌意信号, 指向某种身份群体所属, 那么人们就倾向于在未来回避类似的环境。这种现象对双重贫困生伤害最深: 如果学生打心底相信, 大学录取了他们, 向他们许诺了一种强化学业训练且丰富社会阅历的生活, 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 又故意将他们排斥在局外, 那么等到毕业时, 他们就会避开那些高大上职业内的工作, 担心往事重演。
向前看: 政策解决方案
托娅|美国“田野调查”寒门弟子:被名校录取不等于能融入
文章插图
作者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Anthony Abraham Jack),出生于迈阿密的黑人穷孩子,作为一名“寒门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向成功。
从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之间的差异, 我们可以看出, 机会不平等是如何制约寒门子弟的, 不仅是在读大学期间, 还能追溯至更早先的阶段。双重贫困生曾读过的中学, 老师在学校一天到晚疲于奔命,不是争取起码的物质待遇, 就是平息校园里的打架斗殴。
*大规模增加经费资助穷学生去私立高校,非集体受益,这是彻底推卸责任
既然如此, 我们可否得出结论, 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大规模增加经费, 资助穷学生到私立学校去读书? 全国上下, 支持这一方案的声音目前越来越大。但必须指出, 这一方案也会导致持久的负面影响———也即, 公立教育会遭受系统性的投资缩减。将寒门子弟零星地送进私立学校, 这不是什么社会政策, 而是彻底推卸责任。无论是像“更好的机会” 或“为预科做预备” 这样的项目, 把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送进预科学校, 还是私立学校主动发起的计划, 为穷学生提供奖学金,凡此种种, 都是用心良苦的努力, 但问题在于, 从这些项目中受益的, 是个体, 而不是集体。
*“持久战一样”投资到资源、资金匮乏的社区是直面结构性不平等痼疾
我们这个国家现在需要的, 是社会学家帕特里克·夏基所说的“持久战一样的投资” ———以坚持不懈的努力, 去改造我们的公立教育, 尤其是要深入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社区。正确的答案是要反其道而行, 是要将这些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资源投放到贫穷社区。只要穷学生也有机会接触各种资源, 就像他们同龄的富家子弟一样, 事实证明, 他们就能学会并且运用种种技能, 从而为在大学以及其他主流机构内取得成功而打下基础。 如要缩小这种机会和资源的鸿沟, 我们就必须直面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不平等问题———长期以来, 这么多美国社区为人遗忘, 这么多公立学校被视而不见, 原因即可追溯至此。问题既已深入骨髓, 而不平等又是四处扩散, 彻底的变革看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当前的政治领导人还没有显示这种担当或见识, 敢于开启如此革命性的变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