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 , 怎么不香了? 原创 默尔索 新周刊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中国人全民学英语 , 已经快40年了 。 /《中国合伙人》
与其他学科相比 , 中国学子为学英语付出了极高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 背了无数单词 , 报了无数培训 , 但英语显然没有给予中国学生同等的回馈 。 如今英语热降温 , 该反思的不是英语有没有用 , 而是如何让英语回归其语言本质 , 把它作为一门工具用起来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种对于未来的投资 , 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不划算的投资项目是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
多年来 , 如果把中国学生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和金钱与其获得的回报相对比 , 其投资性价比足以让老股民笑出声来 。
与其他学科相比 , 中国学子为英语付出的成本也是最大的 , 背了无数单词 , 报了无数培训 , 但英语显然没有给予中国学生同等的回馈 。 根据雅思、托福等英语水平测试的官方报告 , 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发挥稳定 , 常年稳居全球倒数 。
我们还有必要花费那么多力气学英语吗?尤其是英语培训风靡社会以来 , 英语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了很多家庭和孩子的负担 , 脱离了其语言和教育的本质 。
“双减”之后 , 教育减负是大势所趋 。 我们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访谈了三位英语学习者 , 他们有的因为母亲是英语老师 , 早早体验了一对一的英语家教;有的虽然是出身小城的做题家 , 却在小学时享受了堪比一线的英语教育环境;有的经历了疯狂英语的年代 , 但对那种英语热心生怀疑 。
在吵闹的舆论场之外 , 学生和家长还在为了破解26位字母组成的密码游走于课堂、补习班和家庭教师之间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亲妈也救不了我的英语
“双减”政策规定 , 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 , 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 此外 ,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
但减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涉及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竟其功的 。 目前补习的刚需仍然存在 , 被包装成“新家政”的住家老师已经开始出现 。 据媒体报道 , 住家老师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习英语 , 协助进行家校联系 , 还要负责生活起居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
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 , 陈卓觉得有点儿好笑:“这是什么新家政 , 这不是我妈吗?”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什么新家政 , 别以为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 /图虫创意
陈卓的母亲是一名初中英语老师 , 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高考走出农村到城里当了英语老师 。 在陈卓小时候 , 母亲会给她放一些英语动画《芝麻街》的光盘 , 并教她学习音标 。 因此陈卓对英语的最初印象并不是某个单词 , 而是“元音、清辅音、浊辅音”这样的抽象概念 。 除此之外 , 母亲并没有让陈卓比别人更早地正式接触英语 。 陈卓说:“我妈可能老觉得她是英语老师 , 不着急 。 ”
直到小学毕业 , 陈卓考上了市里最好的初中 , 母亲才借来了初中教材 , 赶在开学之前给她填鸭式恶补了一些英语知识 , 并且主要是一些需要背诵的语法知识和答题技巧 。

推荐阅读